-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想象竞合犯定一罪还是数罪并罚?
2024想象竞合犯定一罪还是数罪并罚?
2024年,对于想象竞合犯的定罪原则仍然是从一重罪处罚,而非数罪并罚。
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其核心特征在于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但该行为却触犯了多个罪名。由于想象竞合犯在客观上只有一个行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不能对其进行数罪并罚,而只能按照其所触犯的数个罪名中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处罚。
这一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为“想象竞合犯”,但相关条款和原则体现了对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的精神。例如,《刑法》第六十九条对数罪并罚作了规定,但明确指出数罪并罚适用于实施了数个行为、分别构成几个不同犯罪的情况。而想象竞合犯并不符合这一条件,因此不能适用数罪并罚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想象竞合犯定的定义是什么?
想象竞合犯的定义是: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异种罪名的情况。这一概念在刑法理论上一直是被承认的,并为司法实践所普遍接受。
具体来说,想象竞合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行为单一性:想象竞合犯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与实质数罪及牵连犯等犯罪形态的根本区别。
罪过多样性:行为人基于数个不同的具体罪过实施犯罪行为。这些罪过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还可以是故意与过失的混合。
结果多发性: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数个犯罪客体,造成了多个危害结果。这些危害结果分别符合数个不同的犯罪构成。
罪名竞合性:由于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这些罪名之间在形式上存在竞合关系。但想象竞合犯所触犯的罪名之间并没有交叉关系,这是与法条竞合犯的本质区别。
处罚原则:对于想象竞合犯,我国刑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采取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这是因为想象竞合犯在实质上只有一个行为,若对其进行数罪并罚则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例如,行为人甲欲杀死某乙,开枪后不仅致乙死亡,而且又致乙身旁的丙重伤。甲的这一行为就构成了想象竞合犯,因为他基于一个杀人故意实施了一个开枪行为,但同时侵犯了乙的生命权和丙的健康权,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两个罪名。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法院会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选择其中处罚较重的罪名进行定罪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以上则是关于“想象竞合犯”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非法占用林地罪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林地,改变被占用林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林地大量毁坏的行为。非法占用林地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国家的林地管理制度,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犯非法占用林地罪的,将依据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关于“非法占用林地罪的立案标准具体有哪些?”的相关...时间:2025.07.01
-
微信是是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软件,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微信。微信号中有很多个人的信息资料和隐私,贩卖微信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法分子会利用微信的个人信息做违法行为,例如诈骗、网赌等,贩卖微信号是违法的,具体定罪处罚需结合犯罪情节和严重程度。...时间:2025.06.09
-
在司法实践中,诉讼作为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其公正性与真实性至关重要。有时会出现一方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提起诉讼,意图损害对方合法权益的情况,这便涉及虚假诉讼罪的问题。虚假诉讼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司法秩序,还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诚信体系。...时间:2025.05.29
-
司法实践中,一审法院判决错误可能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保障公正,法律赋予当事人救济途径,并明确错案追责机制。下面小编将结合现行法律框架,系统阐述一审判决错误的救济方式及错案追责程序,为当事人提供行动指引,同时强化司法人员责任意识,推动审判质量提升。...时间:2025.05.24
-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是指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请求的制度。其赔偿范围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失,而赔偿标准主要依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来定,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一下。...时间:2025.05.13
-
在司法程序中,“立案”标志着案件正式进入法律处理流程,是启动诉讼或侦查程序的关键节点。当事人常困惑于立案的判定标准及后续撤案的可能性。下面小编将从立案的法定条件与撤案的适用情形两方面,结合法律规范与程序逻辑,解析司法实践中“立案”的认定规则及撤案的合法路径。...时间:2025.05.13
-
偷录手机通话,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一种对他人通信隐私的干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人的通信隐私。因此,未经对方同意而偷录手机通话,可能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关于“偷录的手机通话录音能够当做证据吗?”的相关问...时间:2025.05.12
-
当个人面临刑事指控或调查时,为了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及时聘请刑事辩护律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在哪些情况下应当考虑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并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时间:2025.05.10
-
在我国刑法中,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这体现了我国刑法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立法精神。...时间:2025.05.04
-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享有沉默权,即有权拒绝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这一权利旨在保护个人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压力,并确保司法程序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同时要求办案机关尊重并保障嫌疑人的人权。...时间:2025.05.0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