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江苏一男子驾车碾压前妻冲撞行人捅刺群众会怎么判决?
江苏一男子驾车碾压前妻冲撞行人捅刺群众会怎么判决?
根据司法实践,故意杀人罪的认定需满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足以致人死亡的行为。
吉某驾车反复碾压前妻、持刀捅刺多人,手段残忍且造成多人重伤、一人严重残疾的后果,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吉某在城市中心区域驾车冲撞车辆、行人,其行为已超出针对特定个体的侵害范畴,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公私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以放火、决水、爆炸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吉某的犯罪行为导致多人受伤、多辆机动车及电动自行车损毁,社会危害性极大,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情节。
在量刑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在核准死刑裁定中明确指出,吉某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后果严重,且社会影响恶劣,不具备从轻处罚的法定事由。
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死刑,体现了对严重暴力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并经最高法核准,进一步强化了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属于缓刑吗?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与缓刑虽同属刑罚执行制度,但在法律性质、适用对象及法律后果上存在本质差异。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死刑的一种特殊执行方式,适用于应当判处死刑但非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
根据《刑法》第五十条,在缓期执行期间若无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确有重大立功表现,可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故意犯罪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缓刑则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核心在于对刑罚的暂缓执行。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缓刑需同时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及宣告缓刑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
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这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可能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的法律后果截然不同。
死刑缓期执行针对的是罪行极其严重但存在从宽情节的犯罪分子,而缓刑适用于罪行较轻、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分子。二者在适用对象、考验期限、法律后果等方面均无交集,实践中需严格区分以避免混淆。
-
近日,某地钓友举报砂石厂偷排泥浆水污染河道事件引发热议。此类行为会引发水体悬浮物超标、河床抬升、行洪受阻等严重后果。下面小编将结合最新司法实践与行政处罚案例,系统解析砂石厂偷排泥浆水的法律责任边界。...时间:2025.08.19
-
在对外贸易领域,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前,需依法办理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这是企业获得合法经营资质的关键一步。那么,对外贸易备案登记表究竟该去哪里办理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时间:2025.08.18
-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冷冻肉作为常见的食品品类,若出现不新鲜的情况,必须受到严格的法律规制。那么,贩卖不新鲜冷冻肉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处罚呢?这需要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中寻找答案。...时间:2025.08.18
-
近日,法院对女子带娃回娘家一家三口被害案作出一审宣判,施害男子叶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该案中,被告人因猜疑同村村民加害而持刀行凶,致三人死亡,引发社会对死刑适用标准与精神疾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广泛讨论。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解答。...时间:2025.08.18
-
70岁以上老人犯罪后,虽然可能被判刑,但在量刑上会给予一定的宽宥。子女一般无需为老人的犯罪行为承担民事责任,除非存在继承遗产等特殊情形。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老年人犯罪的特殊考量,以及对“罪责自负”原则的坚持。...时间:2025.08.17
-
5岁女童在车内调节座椅时,意外挤压致后排2岁弟弟窒息身亡。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家长以车辆设计缺陷为由起诉车企索赔200万元,最终法院驳回诉求。下面小编详细分析家长责任及索赔依据,厘清监护义务与产品责任的边界。...时间:2025.08.15
-
在现代社会,高铁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但对于老赖,也就是失信被执行人而言,乘坐高铁并非一项理所当然的“特权”,而是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老赖们若想恢复正常出行权利,唯有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时间:2025.08.14
-
110报警电话作为紧急求助的生命线,其畅通性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但近年来恶意拨打110事件频发,部分行为人因多次占用公共资源、干扰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加细致的内容解读。...时间:2025.08.14
-
入室盗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权益。2025年对入室盗窃的判刑标准,依据盗窃数额及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大家应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若对相关法律规定有疑问,可咨询当地司法机关或专业法律人士。...时间:2025.08.13
-
亲密关系中一方自杀而另一方未履行救助义务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辽宁女子因情感纠纷跳河,男友未报警、未施救且事后销毁证据,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30%民事赔偿责任。当行为人负有法定或先行行为引发的救助义务时,其消极不作为可能构成侵权甚至犯罪。...时间:2025.08.1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