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2024年身体接触算性骚扰吗?

发布时间:2024.05.14 09:13:29
在探讨“身体接触是否构成性骚扰”这一问题时,关键在于判断该接触是否违背当事人的意愿,是否具有性暗示或造成性方面的不适感。在法律框架下,性骚扰的定义较为宽泛,不仅限于言语上的侵犯,也包括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是否构成性骚扰,需根据具体情境、行为的性质及其对受害人的影响综合判定。

身体接触算性骚扰吗?

1.主观意愿:判定身体接触是否为性骚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接触是否违背了接受方的意愿。如果接触是在双方自愿、无强迫或误导的情况下发生,一般不视为性骚扰。反之,若接触是在对方明确表示拒绝或未给予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则可能构成性骚扰。

2.行为性质:身体接触的行为性质也很关键,包括但不限于抚摸、拥抱、亲吻等,若这些行为带有明显的性暗示,或者在工作、学习等环境下造成了对方的不安、恐惧或羞辱感,即可被视为性骚扰。

3.环境与影响:还需考虑行为发生的环境背景,如职场、学校等,以及这种接触对受害人造成的实际影响,包括心理和社交影响等。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精神,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性骚扰”的字眼,但都强调了保护妇女免受任何形式的性侵犯和性歧视的权利。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第二百三十七条关于强制猥亵、侮辱罪的规定,也间接为性骚扰受害者提供了法律保护。

隐私权涵盖哪些个人信息?

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受到我国法律的严格保护。其涵盖的个人信息,是指与特定自然人直接或间接关联,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该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其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隐私权所涵盖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出生日期、性别、民族、户籍地址等能够直接识别特定个人的基础信息。

2.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面部特征、虹膜、声纹、DNA等具有唯一性、敏感性的生物特征数据。

3. 个人健康与医疗信息:包括生理状况、疾病史、医疗检查结果、病历资料、基因检测结果等涉及个人健康的私密信息。

4. 个人行踪轨迹信息:如个人日常行动路线、住宿信息、交通出行记录、位置定位数据等,这些信息反映了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

5. 通信与通讯信息:包括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即时通讯账号、通信内容、通信时间、通信对象等,涉及到个人的交流交往情况。

6. 网络活动信息:如IP地址、浏览历史、搜索记录、购物记录、社交媒体互动内容、账户密码等,这些信息展现了个人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7. 金融财产信息:包括银行账户、信用卡信息、投资理财记录、财产状况、收入水平、消费记录等,涉及个人经济生活的私密事项。

8. 其他敏感信息:如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性取向、个人爱好、家庭情况、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这些信息虽不直接标识个体身份,但可能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评价或引发歧视。上述各类信息并非绝对封闭,某些情况下在取得信息主体明确同意、履行法定职责或公共利益需要等合法理由下,对这些信息的收集、使用、披露并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1034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第4条、第7条对个人信息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强调对敏感个人信息实行更严格的保护。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第41条、第42条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存储、传输个人信息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规范。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等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律责任。隐私权涵盖的个人信息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与医疗信息、行踪轨迹信息、通信与通讯信息、网络活动信息、金融财产信息以及其他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受到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尊重并保护信息主体的隐私权。

身体接触是否构成性骚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重点考察行为的非自愿性、性暗示性质及其对受害人的负面影响。我国法律体系虽未设立专门的性骚扰法条,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综合运用,为性骚扰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救济途径。遭遇此类情况的个人应勇于发声,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性骚扰防治教育,营造尊重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温馨提示〗法头条,您的法律问题解答帮手。我们拥有数万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法律疑难,并精准匹配最适合您的律师。无论您选择哪种咨询方式,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点击咨询,让我们成为您身边最可靠的法律助手。

相关阅读更多>>
  • 偷拍神器伪装成日常用品在网上卖犯法吗?
    在科技以日新月异之势飞速发展的当下,先进技术如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违法活动,偷拍行为便是典型代表。借助隐蔽且先进的设备,肆意窥探他人生活。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隐私,让受害者陷入心理困境,更对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造成极大破坏,引发公众不安与信任危机。...
    时间:2025.07.11
  • 民企老板被错关212天违法吗,可以要求赔偿吗?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备受关注。民企老板因司法机关错误羁押导致人身自由受限,不仅涉及程序合法性审查,更需明确责任追究与赔偿机制。...
    时间:2025.07.11
  • 学生与校外人士冲突中,正当防卫如何认定?
    2025年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发生一起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据网友披露,一名学生在校内跑步时被校外儿童踢球砸中头部,与家长发生言语争执后倒地,遭对方脚踹、肘击,后被送医治疗。事件经微博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大保卫处连夜发布声明,称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调查,并强调“坚决保护...
    时间:2025.07.02
  • 校外人员殴打学生可能触犯哪些法律条款?
    2025年7月2日,一则“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公开信息,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训练时,因被校外人员踢来的足球砸中头部,与对方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倒地,随后遭脚踹、肘击,最终被送医治疗。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通过“平安交大”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
    时间:2025.07.02
  • 《新华字典》例句小孩是累赘是否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
    时间:2025.07.01
  • 使用湿厕纸致身体受损谁担责?
    个人卫生习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依赖特定清洁产品可能引发皮肤屏障受损或过敏反应。女子因长期使用湿厕纸导致就医事件,暴露出消费者对清洁产品成分、使用频率及自身肤质适配性的认知不足。此类案例中,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洁破坏肛周黏膜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或真菌感染,凸显科学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法头条小编整理...
    时间:2025.06.28
  • 肠镜检查不关门是否侵权?
    医疗场所的隐私保护是患者权益的核心内容,而诊疗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尊严与信任。主持人曝光某三甲医院肠镜检查不关门事件,暴露出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管理漏洞。此类现象不仅违反医疗伦理规范,更可能触犯患者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过往案例中,多家医院因诊疗环境管理失当引发患者投诉甚至诉讼,凸显法律对医疗隐...
    时间:2025.06.28
  • 低头族餐厅前摔骨折索赔6万被驳回,安全保障义务怎么认定?
    在日常生活中,因场所安全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低头族餐厅前摔骨折索赔6万被驳回”事件引发公众对安全保障义务的关注。究竟安全保障义务该如何认定?它属于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接下来,小编将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角度,为你详细剖析这两个关键问题。...
    时间:2025.06.26
  • 教官体罚学生犯法吗?
    在校园、军训或特殊教育场景中,教官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对教育方式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广泛讨论。体罚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深入剖析教官体罚行为的违法性,并明确何种程度的体罚行为可构成举报依据,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边界,推动教育环境规范化。...
    时间:2025.06.23
  • 看守所关了8个月判了6个月怎么要求赔偿
    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羁押期限与量刑结果的关系常引发公众误解。被羁押者可能因案件复杂、程序推进缓慢而长期滞留看守所,最终判决刑期却远短于羁押时间,导致关押越久即判得越重的认知偏差。超期羁押不仅侵犯公民人身自由,还可能引发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时间:2025.06.09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