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网络上转发他人肖像需授权吗?
网络上转发他人肖像需授权吗?
1. 肖像权保护:根据《民法典》第1018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这意味着,他人未经肖像权人明确授权,无权在网络上转发其肖像。
2. 信息网络传播权:《著作权法》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著作权人有权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对于包含他人肖像的照片或视频,如果该作品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转发,还可能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
3. 合理使用例外:尽管一般情况下转发他人肖像需授权,但存在法定的合理使用情形,无需事先取得肖像权人同意。例如,《民法典》第1020条规定,在新闻报道、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科学研究、公益宣传等活动中使用肖像,且未损害肖像权人合法权益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同时,若转发行为属于对已公开肖像的二次传播,且不以营利为目的,未对肖像权人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被视为合理使用。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1018条、第1020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年修正)第10条第十二项(信息网络传播权)。
网络恶语是否构成人格权侵害?
人格权是一个广泛的法律概念,它包括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网络恶语,如果涉及到对他人的人格侮辱、诽谤或者恶意中伤,可能会构成对他人名誉权或隐私权的侵害。名誉权是保护个人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而隐私权则保护个人的私人生活不被非法干涉。
网络恶语如果导致了公众对受害人的负面评价,降低了其社会评价,或者泄露了个人的私密信息,都可以被视为对人格权的侵犯。此外,如果网络恶语引发了网络暴力,导致受害人精神痛苦或身心健康受损,也可能涉及健康权的侵害。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有权依法获得自己的名誉不受侵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6条也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络恶语是否构成人格权侵害,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包括言论的内容、传播范围、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如果构成侵害,侵权者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我们建议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在转发他人肖像时应秉持谨慎原则,原则上应取得肖像权人的明确授权。如无法取得授权,需确保转发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中的合理使用情形,如为新闻报道、公益宣传等特定目的,并且不对肖像权人造成负面影响。否则,未经许可擅自转发他人肖像的行为可能构成对肖像权和/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实际操作中,如遇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获取具体法律意见。
-
近日,男子口袋中的某品牌充电宝突然起火,导致其左腿Ⅲ度烧伤,需进行植皮手术,治疗费用预估3万至4万元。该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引发公众对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尽管涉事充电宝不在某品牌此前召回批次内,但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品牌方责任认定成为焦点。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层面解析品牌方需承担的责任类型及产品质量...时间:2025.07.25
-
近期台湾师范大学女足教练周台英因逼学生抽血换学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暴露出教育领域中个别主体以学分胁迫学生接受非自愿医疗行为的乱象,将公民人身权利保护问题推向舆论焦点。从法律视角审视,此类行为不仅涉及教育伦理,更可能触犯司法体系中关于人身权利保护的核心条款。...时间:2025.07.21
-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部分人却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开放性,肆意造谣传谣,污蔑他人名誉,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造谣传谣行为不仅违背道德准则,更触犯了法律红线...时间:2025.07.17
-
在科技以日新月异之势飞速发展的当下,先进技术如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违法活动,偷拍行为便是典型代表。借助隐蔽且先进的设备,肆意窥探他人生活。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隐私,让受害者陷入心理困境,更对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造成极大破坏,引发公众不安与信任危机。...时间:2025.07.11
-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备受关注。民企老板因司法机关错误羁押导致人身自由受限,不仅涉及程序合法性审查,更需明确责任追究与赔偿机制。...时间:2025.07.11
-
2025年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发生一起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据网友披露,一名学生在校内跑步时被校外儿童踢球砸中头部,与家长发生言语争执后倒地,遭对方脚踹、肘击,后被送医治疗。事件经微博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大保卫处连夜发布声明,称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调查,并强调“坚决保护...时间:2025.07.02
-
2025年7月2日,一则“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公开信息,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训练时,因被校外人员踢来的足球砸中头部,与对方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倒地,随后遭脚踹、肘击,最终被送医治疗。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通过“平安交大”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时间:2025.07.02
-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时间:2025.07.01
-
个人卫生习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依赖特定清洁产品可能引发皮肤屏障受损或过敏反应。女子因长期使用湿厕纸导致就医事件,暴露出消费者对清洁产品成分、使用频率及自身肤质适配性的认知不足。此类案例中,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洁破坏肛周黏膜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或真菌感染,凸显科学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法头条小编整理...时间:2025.06.28
-
医疗场所的隐私保护是患者权益的核心内容,而诊疗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尊严与信任。主持人曝光某三甲医院肠镜检查不关门事件,暴露出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管理漏洞。此类现象不仅违反医疗伦理规范,更可能触犯患者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过往案例中,多家医院因诊疗环境管理失当引发患者投诉甚至诉讼,凸显法律对医疗隐...时间:2025.06.2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