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网络骚扰的法律责任应如何认定?

发布时间:2024.03.11 16:31:42
网络骚扰行为是一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秩序的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认定需综合考虑行为性质、后果及影响程度等因素。本文将从回答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探讨网络骚扰行为如何进行法律责任的认定。

网络骚扰的法律责任应如何认定?

1. 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和第1034条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不得非法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以及不得非法获取、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网络骚扰行为往往涉及对以上权利的侵犯,应首先对此进行明确的定性。

2. 侵权责任:对于构成侵权的网络骚扰行为,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骚扰行为人需要对其实施的行为负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并因此给被骚扰者造成精神损害或者其他实际损失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刑事责任:在某些严重情况下,网络骚扰可能触犯刑法。如《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诽谤罪,以及第253条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如果网络骚扰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第1034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第253条

虚拟财产受损是否属于网络侵害人身权?

虚拟财产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智力劳动创造或通过货币购买等方式获取的,并具有实际经济价值和特定权益的一类数字化资产。虚拟财产受损通常表现为网络游戏账号被盗、网络虚拟货币丢失、网络虚拟物品被恶意毁损等。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网络侵害人身权主要指通过网络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这些权利均直接关联于自然人的人身。

虚拟财产损失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人身权范畴,它实际上涉及的是财产权的保护问题。尽管虚拟财产并非实体物,但其承载的经济价值和用户对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不容忽视。虚拟财产受损应被视为一种网络侵害财产权的行为,而非网络侵害人身权。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条款首次明确了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将其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于盗取、破坏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可以据此进行刑事追责。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将网络虚拟财产视为“财物”对待,进一步确认了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

虚拟财产受损不应被归类为网络侵害人身权,而应视为网络侵害财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骚扰的法律责任认定需依据具体的事实情况和法律规定,既包括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也可能涉及到侮辱罪、诽谤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刑事责任。对于网络骚扰行为,司法机关将坚持依法严惩,保障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提高网络素养,尊重他人合法权利,避免成为网络骚扰的实施者。

相关阅读更多>>
  • 男子口袋充电宝突然起火致三级烧伤,品牌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近日,男子口袋中的某品牌充电宝突然起火,导致其左腿Ⅲ度烧伤,需进行植皮手术,治疗费用预估3万至4万元。该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引发公众对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尽管涉事充电宝不在某品牌此前召回批次内,但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品牌方责任认定成为焦点。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层面解析品牌方需承担的责任类型及产品质量...
    时间:2025.07.25
  • 逼学生抽血换学分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吗?
    近期台湾师范大学女足教练周台英因逼学生抽血换学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暴露出教育领域中个别主体以学分胁迫学生接受非自愿医疗行为的乱象,将公民人身权利保护问题推向舆论焦点。从法律视角审视,此类行为不仅涉及教育伦理,更可能触犯司法体系中关于人身权利保护的核心条款。...
    时间:2025.07.21
  • 造谣传谣污蔑他人名誉行为怎么处罚?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部分人却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开放性,肆意造谣传谣,污蔑他人名誉,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造谣传谣行为不仅违背道德准则,更触犯了法律红线...
    时间:2025.07.17
  • 偷拍神器伪装成日常用品在网上卖犯法吗?
    在科技以日新月异之势飞速发展的当下,先进技术如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违法活动,偷拍行为便是典型代表。借助隐蔽且先进的设备,肆意窥探他人生活。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隐私,让受害者陷入心理困境,更对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造成极大破坏,引发公众不安与信任危机。...
    时间:2025.07.11
  • 民企老板被错关212天违法吗,可以要求赔偿吗?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备受关注。民企老板因司法机关错误羁押导致人身自由受限,不仅涉及程序合法性审查,更需明确责任追究与赔偿机制。...
    时间:2025.07.11
  • 学生与校外人士冲突中,正当防卫如何认定?
    2025年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发生一起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据网友披露,一名学生在校内跑步时被校外儿童踢球砸中头部,与家长发生言语争执后倒地,遭对方脚踹、肘击,后被送医治疗。事件经微博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大保卫处连夜发布声明,称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调查,并强调“坚决保护...
    时间:2025.07.02
  • 校外人员殴打学生可能触犯哪些法律条款?
    2025年7月2日,一则“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公开信息,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训练时,因被校外人员踢来的足球砸中头部,与对方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倒地,随后遭脚踹、肘击,最终被送医治疗。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通过“平安交大”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
    时间:2025.07.02
  • 《新华字典》例句小孩是累赘是否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
    时间:2025.07.01
  • 使用湿厕纸致身体受损谁担责?
    个人卫生习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依赖特定清洁产品可能引发皮肤屏障受损或过敏反应。女子因长期使用湿厕纸导致就医事件,暴露出消费者对清洁产品成分、使用频率及自身肤质适配性的认知不足。此类案例中,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洁破坏肛周黏膜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或真菌感染,凸显科学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法头条小编整理...
    时间:2025.06.28
  • 肠镜检查不关门是否侵权?
    医疗场所的隐私保护是患者权益的核心内容,而诊疗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尊严与信任。主持人曝光某三甲医院肠镜检查不关门事件,暴露出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管理漏洞。此类现象不仅违反医疗伦理规范,更可能触犯患者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过往案例中,多家医院因诊疗环境管理失当引发患者投诉甚至诉讼,凸显法律对医疗隐...
    时间:2025.06.28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