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能否上诉?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能否上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两种类型。其中,终局裁决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并立即生效,一般涉及小额工资、工伤赔偿等事项,对于此类裁决,劳动者如果不服,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用人单位如有异议,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
而非终局裁决,则包括了除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事项,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对非终局裁决不服的,均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关于劳动争议终局裁决的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条:关于当事人对非终局裁决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具体步骤是什么?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是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非诉讼方式,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居中调解,促使劳资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及时、有效化解纠纷。其具体步骤如下:
1. 申请调解: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调解申请,阐述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2. 受理审查:调解委员会在接到调解申请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以受理,并通知对方当事人参与调解;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 组织调解:调解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完成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意见,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引导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4. 签订调解协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或盖章,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按照协议内容履行。
5. 调解不成的处理: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不履行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三条至第二十条对劳动争议调解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调解申请、受理、调解期限、调解协议的效力等内容。例如,第十四条明确:“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申请后,应当征询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对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应当在五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并通知双方当事人。”第十五条则规定了调解的时限:“调解委员会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结束调解;但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除外。”
何种情况下可启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启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通常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且无法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时。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2. 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险等劳动报酬方面的争议;
3. 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方面的争议;
4. 职业培训、劳动保护、工伤保险待遇等其他涉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争议。
在这些情况下,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前置程序,即未经仲裁,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针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能否上诉的问题,答案取决于该裁决是否为终局裁决。对于非终局裁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于终局裁决,劳动者无法直接上诉,但用人单位可在法定条件下申请撤销。在此过程中,建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充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法头条,您的法律问题解答帮手。我们拥有数万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法律疑难,并精准匹配最适合您的律师。无论您选择哪种咨询方式,我们都能满足您的需求。点击咨询,让我们成为您身边最可靠的法律助手。
-
面对外包公司拖欠工资,员工可按协商投诉、仲裁、诉讼的顺序维权,每一步都有法律支撑。要注意留存证据、及时行动,以免过了时效。同时,外包公司也应遵守法律,按时发薪,维护劳动关系和谐。...时间:2025.08.01
-
某生鲜采购员管某与公司签订《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约定每月工资中包含“竞业保密工资400元”,离职后公司以“已支付补偿”为由拒绝额外补偿。法院最终判决该条款无效,认定竞业限制补偿金不得混入工资,需在离职后按月支付。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定性、支付规则及司法实践三个维度,解析“保密费混工资是否影响竞业约定效力”...时间:2025.07.31
-
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其行为受到严格的法律和纪律约束。同时,公务员家属的经商行为以及公务员能否帮助父母打理生意,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相关法律条款和司法解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解析。...时间:2025.07.25
-
公务员作为行使公权力的特殊群体,其职业行为受《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近年来,部分公务员尝试通过直播等新兴方式获取收入,引发社会对公职人员廉洁性的关注。...时间:2025.07.25
-
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徐某某因在朋友圈发布“在办公室抽烟的人是傻*么?怎么还不去死……”等辱骂性言论,被公司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徐某某主张其言论系劝阻领导吸烟,公司行为构成违法解除,要求赔偿13.9万元。法院最终认定其言论超出合理范围,公司解雇合法。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细节解读。...时间:2025.07.21
-
近日,一女教师的经历引发社会对调岗合法性的广泛讨论——她服从学校安排从初中部调至高中部任教,却在一年后意外发现岗位等级被降低、工资及社保待遇随之减少。校方虽承认未履行告知义务,但数月过去仍未兑现补发工资差额、恢复岗位职级的承诺。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拆解相关争议焦点,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法律指引。...时间:2025.07.17
-
近年来,竞业限制协议引发的劳动争议频发,其中宠物医生常某被原单位索赔138万元违约金一案,因涉及“谋生技能是否属于商业秘密”的争议点,引发社会对竞业协议适用边界的深度讨论。下面小编将结合相关法规,从竞业协议的适用主体、经济补偿支付规则、协议失效条件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此类争议的法律认定标准,为劳动者与企业...时间:2025.07.17
-
在数字化办公普及的当下,下班后通过钉钉、企业微信等平台参加线上会议或培训已成为职场常态。这种“隐形加班”是否应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加班?若用人单位拒付加班费,劳动者能否主张经济赔偿?下面小编将结合相关典型案例,从法律定义、证据规则、赔偿标准三个维度,系统解析“线上会议培训加班认定”与“拒付加班费赔偿”...时间:2025.07.17
-
未成年人参与劳动本应在法律允许的合理框架内,以保障其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高二学生在快递站扛货4小时被辞且黑中介不给工资,以及雇佣未成年工的合法性及处罚问题,引发了大众对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的关注。下面小编将依据法律规定,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时间:2025.07.11
-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诸多特殊情况,痛经假和产假关乎女职工的切身权益。下面小编将依据法律条文和各地规定,详细解读痛经假的休假天数以及产假的新规定,助力女职工了解并维护自身权益。...时间:2025.07.1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