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死刑年龄最低多少岁?
发布时间:2025.05.14 17:43:50
在我国刑法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但是死刑是有最小年龄的限制,在我国被判处死刑的最低年龄是18周岁。未满18周岁以及孕妇是不适用死刑的,同时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一般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死刑年龄最低多少岁?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死刑适用于年满18周岁的人,换句话说未满18周岁的是不适用死刑的,同时孕妇也不适用死刑刑罚,避免一尸两命。
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刑事责任能力有限。因此,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不适用死刑,旨在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促进其回归社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未成年犯罪会被判死刑吗?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一规定涵盖了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两种情形。
这一法律条款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法律通过禁止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旨在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尽管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死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相关阅读更多>>
-
教师没收学生物品与体罚行为的合法性判断,需以法律授权与行为目的为基准。学生及家长应增强维权意识,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益;教育部门与学校则需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教师法治培训,杜绝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时间:2025.05.14
-
伪造人民币是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秩序与公共信用的犯罪行为,我国法律对此类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从刑法条文到司法解释,均对伪造货币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及关联犯罪作出明确规定。...时间:2025.05.14
-
冤假错案的纠正与国家补偿机制是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冤假错案的补偿标准与投诉路径。下面小编将系统梳理国家补偿的具体标准,并明确受害者可通过哪些渠道依法维权。...时间:2025.05.14
-
非法同居作为法律与社会议题长期存在,其法律定性随社会观念与立法完善持续演变。随着我国法律体系明确区分了不同类型同居行为的法律后果,既保持对婚姻制度的刚性保护,又为个人生活选择留出空间。下面小编将解析非法同居的存续状态,并系统梳理婚内非法同居的法律处理路径。...时间:2025.05.14
-
直播打赏作为新兴消费模式,在法律层面涉及网络服务合同、赠与行为效力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多重争议。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打赏纠纷频发,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完善,明确区分了未成年人打赏与成年人自愿消费的法律后果。...时间:2025.05.14
-
死刑在我国是最严厉的刑法,一般认为死刑缓期执行不是独立刑罚,只是死刑的执行方式,它对于缩小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促使罪犯改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对应当判处死刑但不必立即执行的罪犯,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并根据两年内的表现决定最终处理方式。...时间:2025.05.13
-
从道德方面讲,小三确实是受人唾弃的,但是从法律层面讲原配殴打小三是不行的。原配殴打小三属于故意伤害他人,情节较轻的会受到罚款和拘留的处罚,情节较重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可能要面临坐牢的局面,所以就算有小三,原配也应当通过法律方法来维护自己。...时间:2025.05.13
-
2025年人脸识别新规通过技术规范与法律责任的双重约束,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公众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需增强风险意识,主动留存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唯有通过法律规制与公众监督的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技术创新与个人权益的平衡发展。...时间:2025.05.13
-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诚信与肖像权保护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学生应严格遵守高校关于AI生成内容的使用规范,确保作业的原创性;公众则需增强法律意识,防范肖像权被AI换脸技术侵害。平台与服务提供者应履行标识义务,共同维护技术应用的合法性与伦理底线。...时间:2025.05.13
-
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破坏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法律为个人信息保护划定了清晰的红线。用户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严格遵守合规要求,共同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若遭遇隐私泄露,应果断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时间: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