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什么意思?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什么意思?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简称“死缓”,是指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的,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而这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内,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死缓的意义就在于给犯罪分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积极改造,争取重新做人,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尊严。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五十条
【死缓变更】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哪些情况下会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1.犯罪情节恶劣,然而具备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像自首、立功等。
经过全面综合考量,这种情况下可判处死缓。
例如,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且在案件侦查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线索,协助警方破获其他案件,这种积极表现就可能成为从轻处罚的依据,从而有可能被判处死缓。
2.在共同犯罪里,该罪犯罪行相对较重,不过其他同案犯已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为了体现刑罚的均衡性,此罪犯可判处死缓。
比如一起团伙犯罪案件,主犯罪行极其严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从犯虽然也参与了犯罪且罪行较重,但综合整个案件情况,考虑到刑罚的平衡,会对其判处死缓。
3.犯罪手段特别残忍,不过被害人存在一定过错。
在量刑时会考虑这一因素,进而可判处死缓。
比如犯罪人手段极其残忍地伤害他人,但被害人在之前的交往中存在挑衅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量刑,有可能判处死缓。
4.犯罪后果极其严重,可罪犯在犯罪后有积极的悔罪表现,像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等,这种情况下可判处死缓。
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十八条
【死刑、死缓的适用对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
从道德方面讲,小三确实是受人唾弃的,但是从法律层面讲原配殴打小三是不行的。原配殴打小三属于故意伤害他人,情节较轻的会受到罚款和拘留的处罚,情节较重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可能要面临坐牢的局面,所以就算有小三,原配也应当通过法律方法来维护自己。...时间:2025.05.13
-
2025年人脸识别新规通过技术规范与法律责任的双重约束,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公众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需增强风险意识,主动留存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唯有通过法律规制与公众监督的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技术创新与个人权益的平衡发展。...时间:2025.05.13
-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诚信与肖像权保护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学生应严格遵守高校关于AI生成内容的使用规范,确保作业的原创性;公众则需增强法律意识,防范肖像权被AI换脸技术侵害。平台与服务提供者应履行标识义务,共同维护技术应用的合法性与伦理底线。...时间:2025.05.13
-
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破坏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法律为个人信息保护划定了清晰的红线。用户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严格遵守合规要求,共同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若遭遇隐私泄露,应果断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时间:2025.05.13
-
近年来,拒服兵役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依法服兵役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神圣义务。根据《兵役法》及地方条例,拒服兵役不仅损害国防利益,更将面临严厉处罚。多地通报显示,拒服兵役者被处以罚款、纳入失信名单,甚至取消升学、就业资格。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条文与典型案例,解析拒服兵役的认定标准及惩戒措施,...时间:2025.05.13
-
行政拘留作为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采取的短期限制人身自由处罚措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公众常对行政拘留的救济途径及法律后果存在认知误区。下面小编从法律规范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阐释,以厘清法律适用边界。...时间:2025.05.12
-
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均严重侵害财产安全,但敲诈勒索因威胁手段直接危害人身安全,司法实践中量刑更重。公众需提高法律意识,对异常要求保持警惕,企业需完善合规机制。法律层面,司法机关应持续强化打击力度,尤其针对“职业差评师”、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安全感。...时间:2025.05.12
-
盗挖土地与非法侵占土地行为严重破坏土地资源与生态安全,前者涉及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采矿罪等刑事责任,后者则需通过行政处罚、民事诉讼或刑事追责维权。两类行为均需结合土地性质、破坏程度及法律规定综合认定,下面小编将从法律依据、责任划分及维权路径展开分析,为权利人与执法者提供实务指引。...时间:2025.05.12
-
刑事自诉制度为特定案件的被害人开辟了直接司法救济通道,但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侮辱、诽谤、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因不具公诉属性,公安机关通常不予受理,需由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向法院提起自诉。下面小编将解析自诉案件的立案条件、证据要求与流程规范,并结合典型案例揭示程序要点,助公众在法定框架内高...时间:2025.05.12
-
报假警看似“无伤大雅”,实则透支公共安全资源,可能让真正需要救助者错失生机。该行为依据情节轻重,可构成行政违法或刑事犯罪:虚构警情扰乱秩序者将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若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危机等虚假恐怖信息,则可能触犯刑法,最高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时间: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