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2024年网络欺凌会触犯刑法吗?

发布时间:2024.05.07 10:37:03
网络欺凌,即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威胁或散布隐私等行为,严重时确实可能触犯我国刑法。其是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行为的性质、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

网络欺凌会触犯刑法吗?

1.侮辱罪与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发布侮辱性言论、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若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即可入罪。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网络欺凌中常见的散布他人隐私行为,若涉及非法获取及传播个人信息,可能触犯此罪。

3.寻衅滋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可以构成寻衅滋事罪。网络欺凌行为若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扰乱,也可能以此罪论处。

4.威胁、恐吓行为:如果网络欺凌涉及到对他人进行具体的、现实的威胁或恐吓,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威胁安全、恐吓他人的相关规定,如构成敲诈勒索罪或故意伤害罪的预备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

其他相关条款,根据具体行为和后果而定

贬低他人算侵犯权利吗?

对“贬低他人”这一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回答。首先,需要明确“贬低他人”可能涉及的主要法律领域是人格权保护,尤其是名誉权和荣誉权。

1. 名誉权: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一方通过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无端指责、恶意诋毁、虚构事实等行为,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即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例如,公开场合或网络平台上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贬低他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

2. 荣誉权:《民法典》第1031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荣誉权。贬低他人可能涉及到损害他人已获得的荣誉称号、奖项、成就等,从而侵犯其荣誉权。例如,未经证实地质疑他人获奖的正当性,或故意贬低其在某一领域的贡献和地位。

此外,如果贬低行为针对特定群体,还可能触犯《刑法》关于寻衅滋事罪(第293条)或侮辱罪(第246条)的规定,构成刑事犯罪。同时,如果贬低行为发生在职场或学校等特定环境,还可能违反相关劳动法、教育法以及反歧视法规,构成对他人平等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的侵犯。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1024条: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第1031条: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93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总结,贬低他人在特定情形下确实可能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主要涉及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处理此类问题时,应依据具体的贬低行为、方式、影响范围、后果等因素,结合上述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受害者有权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必要时可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侵犯通信隐私算违法吗?

侵犯通信隐私是被视为违法行为的。根据我国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侵犯。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也明确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无论是非法监听、阅读他人的邮件、短信,还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公开他人的通信内容,都可能构成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网络欺凌行为一旦达到法定的严重程度,将依法受到刑事追究。受害者应保存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提高法律意识,尊重他人权利,共同维护网络秩序与安全。

『温馨提示』需要专业律师的建议?法头条是您的最佳选择!我们拥有3万+高效专业的律师团队,随时在线为您解答疑惑,让您省时省心。

相关阅读更多>>
  • 《新华字典》例句小孩是累赘是否侵犯未成年人权益?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
    时间:2025.07.01
  • 使用湿厕纸致身体受损谁担责?
    个人卫生习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依赖特定清洁产品可能引发皮肤屏障受损或过敏反应。女子因长期使用湿厕纸导致就医事件,暴露出消费者对清洁产品成分、使用频率及自身肤质适配性的认知不足。此类案例中,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洁破坏肛周黏膜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或真菌感染,凸显科学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法头条小编整理...
    时间:2025.06.28
  • 肠镜检查不关门是否侵权?
    医疗场所的隐私保护是患者权益的核心内容,而诊疗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尊严与信任。主持人曝光某三甲医院肠镜检查不关门事件,暴露出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管理漏洞。此类现象不仅违反医疗伦理规范,更可能触犯患者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过往案例中,多家医院因诊疗环境管理失当引发患者投诉甚至诉讼,凸显法律对医疗隐...
    时间:2025.06.28
  • 低头族餐厅前摔骨折索赔6万被驳回,安全保障义务怎么认定?
    在日常生活中,因场所安全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低头族餐厅前摔骨折索赔6万被驳回”事件引发公众对安全保障义务的关注。究竟安全保障义务该如何认定?它属于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接下来,小编将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角度,为你详细剖析这两个关键问题。...
    时间:2025.06.26
  • 教官体罚学生犯法吗?
    在校园、军训或特殊教育场景中,教官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对教育方式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广泛讨论。体罚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更可能触犯法律红线。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深入剖析教官体罚行为的违法性,并明确何种程度的体罚行为可构成举报依据,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边界,推动教育环境规范化。...
    时间:2025.06.23
  • 看守所关了8个月判了6个月怎么要求赔偿
    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羁押期限与量刑结果的关系常引发公众误解。被羁押者可能因案件复杂、程序推进缓慢而长期滞留看守所,最终判决刑期却远短于羁押时间,导致关押越久即判得越重的认知偏差。超期羁押不仅侵犯公民人身自由,还可能引发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时间:2025.06.09
  • 女子穿高跟鞋健身摔伤责任怎么划分?
    我国《民法典》第1198条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该义务的边界与责任划分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判断。下面小编将结合真实案例与法律条文,解析此类纠纷中的责任认定规则与归责原则,为公众提供法律指引。...
    时间:2025.05.30
  • 安全保障义务民法典规定
    在公共场所摔倒受伤的纠纷中,责任认定常引发争议。我国《民法典》第1198条明确规定,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未尽义务导致损害的需承担侵权责任。下面小编将法律条文与司法案例,解析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责任主体及店门口摔伤的责任认定规则,为公众提供法律指引。...
    时间:2025.05.30
  • 隐私受到侵犯怎么处理?
    隐私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当个人隐私被侵犯,如他人未经许可公开照片或传播隐私信息时,权利人可依据法律框架采取分层应对措施。下面小编将从法律条款的适用性出发,解析维权路径与法律后果。...
    时间:2025.05.29
  • 学校强制家长轮流站岗可以投诉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地方政策,学校虽可组织家长参与校园安全管理或提供课后服务,但必须遵循自愿、合法、合理原则。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解析学校强制家长站岗行为的违法性及课后服务费征收的合法性边界,为家长提供维权指引,为学校管理划定法律红线。...
    时间:2025.05.16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