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名誉侵权是否涵盖在人身权益保护中?
名誉侵权是否涵盖在人身权益保护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其中,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社会评价不受他人非法贬损、侮辱的权利。当个人或组织的言论、行为导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即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同样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犯他人名誉权是否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侵犯他人名誉权,确实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法律中,人身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名誉权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就其自身品质、信誉、声望等获得社会公正评价,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
当一个人的行为贬低、诽谤、捏造事实损害他人的名誉,导致他人在社会评价降低时,即构成了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同时也是对其人身权的直接侵犯。因为名誉权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尊严以及精神利益紧密相关,对名誉权的损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从而构成对人身权的实质侵犯。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指出:“公民、法人依法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不仅是对名誉权本身的侵犯,也是对人身权的一种侵犯。
名誉权受损是否属于人身权范畴受损?
名誉权,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属于人格权的一种,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人身权并列存在。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身体、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具有专属性和非财产性特点。名誉权主要体现为公民或法人就其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当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其名誉时,即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名誉权受损确实属于人身权范畴受损,它直接关联到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评价和尊严,对其精神利益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2. 同样,《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受损被视为人身权范畴内的一种具体侵权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受到严格的保护。
名誉侵权无疑属于人身权益保护范畴之内,我国法律对此类侵权行为有着明确的禁止规定,并为受害人提供了全面的救济途径。我们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同时在遭受名誉侵权时,应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想要解决棘手的法律问题?法头条是您的得力助手!在这里,您可以找到3万+注册律师,他们会日常科普法律干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时,您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获得专业的解决方案。
-
近日,男子口袋中的某品牌充电宝突然起火,导致其左腿Ⅲ度烧伤,需进行植皮手术,治疗费用预估3万至4万元。该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引发公众对充电宝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尽管涉事充电宝不在某品牌此前召回批次内,但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品牌方责任认定成为焦点。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层面解析品牌方需承担的责任类型及产品质量...时间:2025.07.25
-
近期台湾师范大学女足教练周台英因逼学生抽血换学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暴露出教育领域中个别主体以学分胁迫学生接受非自愿医疗行为的乱象,将公民人身权利保护问题推向舆论焦点。从法律视角审视,此类行为不仅涉及教育伦理,更可能触犯司法体系中关于人身权利保护的核心条款。...时间:2025.07.21
-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部分人却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开放性,肆意造谣传谣,污蔑他人名誉,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造谣传谣行为不仅违背道德准则,更触犯了法律红线...时间:2025.07.17
-
在科技以日新月异之势飞速发展的当下,先进技术如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违法活动,偷拍行为便是典型代表。借助隐蔽且先进的设备,肆意窥探他人生活。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隐私,让受害者陷入心理困境,更对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造成极大破坏,引发公众不安与信任危机。...时间:2025.07.11
-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备受关注。民企老板因司法机关错误羁押导致人身自由受限,不仅涉及程序合法性审查,更需明确责任追究与赔偿机制。...时间:2025.07.11
-
2025年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育场发生一起学生与校外人员冲突事件。据网友披露,一名学生在校内跑步时被校外儿童踢球砸中头部,与家长发生言语争执后倒地,遭对方脚踹、肘击,后被送医治疗。事件经微博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大保卫处连夜发布声明,称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调查,并强调“坚决保护...时间:2025.07.02
-
2025年7月2日,一则“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公开信息,6月3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名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训练时,因被校外人员踢来的足球砸中头部,与对方家长发生言语冲突后倒地,随后遭脚踹、肘击,最终被送医治疗。7月2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通过“平安交大”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时间:2025.07.02
-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时间:2025.07.01
-
个人卫生习惯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过度依赖特定清洁产品可能引发皮肤屏障受损或过敏反应。女子因长期使用湿厕纸导致就医事件,暴露出消费者对清洁产品成分、使用频率及自身肤质适配性的认知不足。此类案例中,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洁破坏肛周黏膜屏障,诱发接触性皮炎或真菌感染,凸显科学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法头条小编整理...时间:2025.06.28
-
医疗场所的隐私保护是患者权益的核心内容,而诊疗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关乎患者尊严与信任。主持人曝光某三甲医院肠镜检查不关门事件,暴露出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私管理漏洞。此类现象不仅违反医疗伦理规范,更可能触犯患者隐私权保护相关法律。过往案例中,多家医院因诊疗环境管理失当引发患者投诉甚至诉讼,凸显法律对医疗隐...时间:2025.06.2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