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包含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
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包含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处的精神损害赔偿主要针对的是直接的精神痛苦和精神权益的损害,并未明确规定包括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
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纠纷中涉及精神损害赔偿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指出,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应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以及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包括对受害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影响等因素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害人的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能通过上述因素合理反映并转化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依据,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可能涵盖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如何量化评估精神损害程度?
精神损害赔偿是侵权责任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主要针对因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心理创伤等非物质性损失进行赔偿。精神损害程度的量化评估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它涉及到主观感受与客观标准的结合。
对于精神损害程度的量化评估,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程度、持续时间、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社会评价的降低程度以及侵权行为的恶劣性质等因素。此外,法官还会根据当地经济水平、类似案例判决情况以及社会一般观念等因素综合判断。
具体的量化方式,目前尚无统一的数学模型或精确计算公式,主要是通过法官自由裁量权来确定赔偿数额。但在一些地方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以“抚慰金”等形式设定一定的赔偿范围或者参考标准。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10〕23号)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其中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律师应充分收集并提供能够证明精神损害程度的相关证据,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为当事人争取合理的赔偿数额。
一般意义上,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指向的是直接的精神损害,而不直接涵盖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但在实际司法实践中,若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能够作为衡量精神损害程度的重要参考,可能会间接体现在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之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包含间接损失和预期利益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温馨提示】学习法律知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解答,请点击咨询按钮,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
随着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与科技手段的普及,扶老人被诬陷这一社会难题逐渐从道德争议转向法律规制。从湖南女大学生获赔6.8万元到全国首例讹诈者被判刑,司法实践已形成证据为王、责任倒置、惩戒与赔偿并重的明确导向。...时间:2025.08.06
-
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因座位引发的纠纷频发,其中老人因未获让座而辱骂他人、强制要求让座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此类行为不仅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更涉及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老人辱骂他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及处理方式是什么?被强制让座者动手反击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时间:2025.07.24
-
体罚是指通过对别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体罚可以表现为打屁股、打手心、拧耳朵、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等多种形式。体罚是一种不合法、不道德的惩罚方式,应该被严格禁止。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关于“老师让学生跪地写检讨的...时间:2025.06.16
-
教育惩戒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明确界限,教师行使教育权需以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为前提。近年来,因教师不当惩戒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频发,其中涉及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尤为突出。下面将从法律视角出发,系统解析教师要求学生下跪写检讨的违法性,并梳理教师体罚学生的处罚标准与规定,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提供清晰的...时间:2025.06.16
-
人工智能造成损害,在法律层面上,通常指的是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或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等过程中的问题,导致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而人工智能造成损害的赔偿问题涉及多个法律层面和具体情境。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损害程度、责任主体的过错程度等多个因素来做出合理的判断...时间:2025.06.06
-
-
在数字时代,原创作者面临作品被侵权的风险日益增加。为了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原创作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法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版权登记、使用版权声明、签订正式合同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司法救济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自己的智力成果提供较为全面的保护。...时间:2025.05.11
-
根据法律,消费者确实有权了解商品详情。这一权利是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原则而设立的,旨在通过确保信息透明度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时间:2025.03.08
-
在处理诽谤案件时,证据是决定指控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如果提出的诽谤指控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则该指控很难被法院所采纳。本回答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当证据不足时诽谤指控是否能够成立,并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时间:2025.03.05
-
根据法律,当个人或组织的名誉权受到侵害时,侵权方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范围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等。...时间:2025.03.0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