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精神损害的范围有哪些?
2024年精神损害的范围有哪些?
2024年精神损害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人因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
自然人的人格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当这些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
除了直接的人格权利侵害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的行为,也可能导致精神损害。受害人在此情况下同样有权请求赔偿。
三、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的精神损害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时,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四、自然人死亡后近亲属因侵权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害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可能因以下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
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在这些情况下,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五、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如家族传家宝、结婚戒指等,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时,物品所有人可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因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自然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以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精神损害的认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损害事实的存在
精神损害事实是指由于侵权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内心产生严重痛苦或精神失常等非物质性损害。这种损害可以是内在的,如受害人内心的悲痛、恐惧、焦虑等;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等。只有存在精神损害事实,受害人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二、侵权行为的违法性
侵权人的行为必须违反法律规定,这是精神损害认定的基本条件。只有作为的违法行为才能构成精神损害,不作为的违法行为则通常不属于精神损害范畴。同时,侵权行为所侵犯的内容也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如人格权、身份权等。
三、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必须是由于侵权人的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则行为人就不承担赔偿责任。
四、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是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故意是指侵权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受害人精神损害而仍然实施该行为;过失则是指侵权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受害人精神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没有预见。在认定精神损害时,需要考虑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因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自然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以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以上则是关于“精神损害”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物业服务中,管理方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住户隐私被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从外墙清洗未通知到保洁擅自进入房间,此类纠纷关乎个人权益保护,折射出物业管理的法律边界与责任划分。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相关问题解答。...时间:2025.08.22
-
在日常生活里,骚扰电话着实令人困扰,不仅打断手头事务,还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当面对这类电话时,许多人都在寻求有效的举报与投诉方式,以便维护自身权益。那么在2025年,遭遇骚扰电话后究竟该如何举报和投诉呢?...时间:2025.08.21
-
随着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与科技手段的普及,扶老人被诬陷这一社会难题逐渐从道德争议转向法律规制。从湖南女大学生获赔6.8万元到全国首例讹诈者被判刑,司法实践已形成证据为王、责任倒置、惩戒与赔偿并重的明确导向。...时间:2025.08.06
-
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因座位引发的纠纷频发,其中老人因未获让座而辱骂他人、强制要求让座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此类行为不仅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更涉及法律责任的认定问题。老人辱骂他人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及处理方式是什么?被强制让座者动手反击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时间:2025.07.24
-
体罚是指通过对别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体罚可以表现为打屁股、打手心、拧耳朵、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等多种形式。体罚是一种不合法、不道德的惩罚方式,应该被严格禁止。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关于“老师让学生跪地写检讨的...时间:2025.06.16
-
教育惩戒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明确界限,教师行使教育权需以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为前提。近年来,因教师不当惩戒行为引发的法律纠纷频发,其中涉及体罚、变相体罚及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尤为突出。下面将从法律视角出发,系统解析教师要求学生下跪写检讨的违法性,并梳理教师体罚学生的处罚标准与规定,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提供清晰的...时间:2025.06.16
-
人工智能造成损害,在法律层面上,通常指的是由于人工智能系统或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等过程中的问题,导致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而人工智能造成损害的赔偿问题涉及多个法律层面和具体情境。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法规、损害程度、责任主体的过错程度等多个因素来做出合理的判断...时间:2025.06.06
-
-
在数字时代,原创作者面临作品被侵权的风险日益增加。为了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原创作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法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版权登记、使用版权声明、签订正式合同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司法救济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自己的智力成果提供较为全面的保护。...时间:2025.05.11
-
根据法律,消费者确实有权了解商品详情。这一权利是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原则而设立的,旨在通过确保信息透明度来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时间:2025.03.0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