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私家车非法营运处罚标准2025年最新规定
私家车非法营运处罚标准2025年最新规定
2025年私家车非法营运处罚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为基础,新增“行驶里程”与“通行时段”双维度裁量:
1.基础处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营运的,由县级以上交通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10倍罚款;无违法所得或所得不足2万元的,罚款3-10万元。
2.加重情节:单次营运里程超150公里,或通行时段在凌晨2-5时的,罚款上限提升至10万元。例如,重庆某私家车跨城载客200公里,被处以8万元罚款。
3.刑事追责:若非法营运导致重大事故或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三条: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营运的,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10倍罚款;无违法所得或不足2万元的,处3-10万元罚款。
《2025年公路路政、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新增里程、时段考量因素,跨区域或凌晨营运加重处罚。
私家车非法营运被查后如何申诉?
若认为处罚不当,可通过以下途径申诉:
1.行政复议:自收到处罚决定书60日内,向上一级交通部门或本级政府申请复议,需提交处罚决定书、申诉书及证据(如未收费证明、行程记录)。
2.行政诉讼: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可在6个月内向法院起诉。例如,某车主因被误判为非法营运,提交网约车平台订单记录后胜诉。
3.证据要求:申诉需证明未以营利为目的(如未收费)、车辆未从事载客行为(如车载记录仪视频)。
法律依据: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公民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可自知道该行为之日起60日内申请复议。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书15日内起诉;直接起诉的,自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以上则是关于“私家车非法营运”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近年来智力残疾者身份信息被冒用注册公司的案件频发。河南某二级智力残疾男子被冻结100万元资产的事件,再次将这一社会问题推至公众视野。下面小编系统分析冒用智力残疾者身份注册公司的法律责任及救济路径,并探讨其账户被冻结后的解冻机制。...时间:2025.09.10
-
飞机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飞行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任何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都绝不容许。在乘机过程中,携带打火机登机就是一种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行为,其面临的处罚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与严格规定。...时间:2025.09.09
-
近期,广州一名14岁初中生小李在一年半内偷用母亲手机向某网络游戏充值552笔、累计37万元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家长以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为由起诉游戏公司要求全额退款,最终法院判决游戏公司返还12.3万元,双方按4:6比例担责。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时间:2025.09.09
-
近期,广东深圳男子杨某因假借领养之名虐杀20余只猫被刑事立案,成为全国首例因虐猫行为进入刑事程序的案件。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虐杀动物是否构成犯罪和可能涉及哪些罪名的激烈讨论。下面小编将系统解析虐杀动物行为的法律定性及量刑规则。...时间:2025.09.09
-
近日,栾某醉酒后连续拨打110辱骂接警员消息引发热议。案件暴露出部分群众对110报警资源的滥用问题,更引发公众对恶意拨打110辱骂接警员如何处罚、报假警属于何种违法行为等法律问题的关注。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解读。...时间:2025.09.09
-
近日,一则董事长与明星女友内幕交易被刑拘的新闻引爆舆论。北京某公司董事长向其明星女友泄露上市公司重组内幕信息,二人利用信托计划及个人账户大举买入股票,却因重组失败亏损500余万元,最终双双被刑事拘留。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解读。...时间:2025.09.09
-
近日,一起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案件引发社会关注。被告人朱某在缓刑期间沉迷网络赌博,虚构合作收购活鸡项目骗取228万余元,最终被撤销缓刑,与新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下面小编为您具体分析相关细节。...时间:2025.09.09
-
在日常生活中,敲诈勒索行为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他人财产权益与身心健康。那么,在法律层面,敲诈勒索罪的认定需满足哪些关键条件呢?下面小编将从三个核心方面进行剖析,公众应明晰这些规定,既避免自身陷入犯罪风险。...时间:2025.09.08
-
邪教组织以精神控制为核心手段,通过编造歪理邪说、神化首要分子等非法方式发展成员,其危害性不仅限于破坏社会秩序,更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构成严重威胁。当邪教组织将魔爪伸向小学生时,法律如何界定其罪名?公众又该如何通过合法渠道进行举报?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时间:2025.09.08
-
近年来,以高薪招聘为幌子诱导求职者贷款购车的纠纷频发,部分招聘公司通过抬高购车价格、赚取贷款差价的方式牟利,导致求职者背负高额债务却无法获得承诺收益。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解析此类行为的合法性边界,并梳理求职者被骗后的维权路径。...时间:2025.09.0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