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造假会受到什么处罚?

发布时间:2024.11.11 15:19:39
医疗事故鉴定造假行为将受到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在内的严厉打击。这些处罚措施旨在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及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参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医疗事故鉴定”的相关问题。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造假会受到什么处罚?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造假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些处罚措施旨在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及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医疗事故鉴定造假可能受到的处罚及相关法律条款的详细解析:

  一、行政处罚

  对于医疗事故鉴定造假行为,首先会面临行政处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参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人员若违反规定,接受申请鉴定双方或一方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并出具虚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将受到以下处罚:

  吊销执业证书或资格证书:对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造假行为,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

  二、刑事处罚

  若医疗事故鉴定造假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的刑事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规定进行:

  受贿罪: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人员,若接受申请鉴定双方或一方当事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并出具虚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构成受贿罪的,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刑罚根据受贿数额及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可能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三、其他相关法律条款

  除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事故鉴定造假行为进行了规定和处罚,如: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条例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等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相应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除了受贿罪外,还可能涉及妨害作证罪等其他罪名,具体视造假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而定。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及答辩并进行核实。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要的材料,并积极配合调查。

医疗事故鉴定一般由哪个机构负责?

  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一般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负责。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由以下机构负责: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这些机构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它们会组织专家鉴定组,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这些机构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当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时,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省级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

  中华医学会:在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以上则是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需要什么材料?
    2024年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需要准备的材料涵盖了病历资料、实物证据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这些材料的提交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确保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当事人应积极配合鉴定工作,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医疗事故鉴定”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4.11.11
  • 2024年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期限?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发生后1年之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病员死亡的,其家属应当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关于“2024年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期限”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1.03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的作用?
    医疗事故鉴定的作用是使法官在判决上有所依据,对赔偿数额的计算和后期治疗费用的确定都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通过医疗事故鉴定来确定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如何构成医疗事故的,构成医疗事故的等级、患者的伤残程度等。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的作用”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
    时间:2024.11.03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
    医疗事故鉴定的条件涉及责任主体、行为性质、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等多个方面。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些条件,并确保所申请的事故符合这些条件。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特定情况下的申请限制。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31
  • 2024年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期限是多久?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发生后1年之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病员死亡的,其家属应当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关于“2024年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期限是多久”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27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费应如何缴纳?
    当事人共同委托时,由双方协商预付;卫生行政部门介入时,由争议方垫付;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严重过失需鉴定时,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司法部门委托的,由诉讼方支付。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费应如何缴纳”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27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有哪些?
    医疗事故鉴定的条件涵盖了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以及证据材料等多个方面。这些条件的综合考量有助于确保医疗事故鉴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鉴定结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有哪些”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27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由哪个部门负责?
    医疗事故鉴定由医学会负责,具体根据争议情况由不同级别的医学会进行组织。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时,当事人应了解相关的申请流程和规定,以便顺利完成鉴定申请。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由哪个部门负责”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27
  • 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是什么?
    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是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因诊疗护理工作乃是群体性的活动,有时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也可以是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人员。医疗事故的行为人必须有诊疗护理工作中的过失。关于“2024年医疗事故鉴定条件是什么”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
    时间:2024.10.13
  • 2024年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满该如何申诉?
    患者或家属首先在市级或县级地方医学会申请首次鉴定。对初次鉴定结果不满者,可在半月内向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二次鉴定。省级或直辖市级医学会接手并深入调查分析,进行最终评估。关于“2024年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满该如何申诉”的问题,下面法头条法务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时间:2024.10.06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