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

发布时间:2024.05.25 09:29:24
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是指行为人故意开具与实际经济业务情况不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让他人为自己开具这种发票,以及介绍他人开具上述发票的行为。该罪行严重扰乱了国家税收管理秩序,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设定了明确的立案标准。

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本罪的构成不以实际造成国家税款损失为前提,只要实施了虚开行为即构成犯罪。具体立案标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数额标准:虚开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2.行为标准:除了数额之外,对于多次虚开增值税发票,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情节严重的,也应当立案追诉。这里的“情节严重”通常指行为方式恶劣、社会影响大等情况。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六十一条,明确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立案追诉标准。

什么是刑法中的未遂犯?如何量刑?

在刑法中,未遂犯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或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的情况。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规定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既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与社会危害性,也考虑到了犯罪的实际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已经着手实行”和“意志以外的原因”,前者强调了犯罪行为的启动,后者则指出了未能完成犯罪的非主观原因,如被阻止、环境变化等。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量刑原则:

在具体量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性质和情节:包括犯罪的预谋、手段、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犯罪未遂的原因:评估导致犯罪未遂的具体外部因素,如是否因被害人的抵抗、第三人的介入或是自然力的阻碍等。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考察行为人的犯罪动机、目的以及对犯罪结果的预见性。

悔罪表现:包括行为人在犯罪未遂后的态度,是否有自首、立功、赔偿被害人损失等行为。

社会影响:考虑案件的社会反响,是否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或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法官将遵循刑法规定,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对未遂犯作出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的处罚决定。

诽谤罪与侮辱罪的主要差异是?

诽谤罪与侮辱罪均属于我国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类别,但两者在犯罪构成要件、行为方式及主观目的上存在明显差异。

1.犯罪对象的特定性:

诽谤罪主要针对的是具体个人的名誉,其特点是通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诽谤的内容必须是虚构的,对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造成负面影响。

侮辱罪则不一定涉及虚构事实,更多的是通过暴力行为、言辞或文字等方式直接对他人进行羞辱、谩骂,侵犯的是他人的尊严和人格,对象可以是具体个人,也可以是相对广泛的对象,如一群人或一类人。

2.行为方式:

诽谤罪强调的是“散布虚假事实”,这包括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传播,关键在于信息的不真实性。

侮辱罪的行为方式更为直接和直观,如当面谩骂、贴大字报、通过网络公开侮辱等,重点在于行为本身的侮辱性质,而不一定依赖于信息的真实性。

3.主观目的:

诽谤罪的主观方面通常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是虚假事实,并且意图损害他人名誉。

侮辱罪的主观方面也表现为故意,但更多地是出于羞辱、贬低对方的目的,而不一定以损害对方名誉为唯一或主要目的。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此条文同时涵盖了侮辱罪和诽谤罪,但通过司法解释和实践操作区分两者。

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两罪的界限和适用标准,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诽谤的具体情形和量刑标准,帮助区分诽谤与侮辱的不同法律后果。诽谤罪与侮辱罪的主要差异在于犯罪行为的内容(是否涉及虚假事实)、方式(直接侮辱还是散布虚假信息)以及主观目的(主要是否意图损害名誉),这些差异在法律实践中对于准确界定罪名、确定法律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是一项严重危害国家税收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企业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发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一旦触犯此罪,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建议在涉及增值税发票的任何环节中,加强内部管理和法律意识,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无知或疏忽而触法。

温馨提示:以上是法头条法务对“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问题的解答,如果您需要更多法律帮助,请到法头条进行咨询。

相关阅读更多>>
  • 公众场合猥亵他人触犯哪些法律?
    在公众场合,猥亵他人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尊严和权利,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关于“公众场合猥亵他人触犯哪些法律?”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时间:2025.05.23
  • 代充水费诈骗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
    代充水费诈骗行为是指诈骗者以代缴水费为名,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常见的诈骗手法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声称有内部渠道或折扣优惠,诱导用户转账进行水费充值;二是在非官方平台或渠道发布虚假充值信息,要求用户扫描不明二维码或提供个人信息进行缴费;三是以系统故障、账户异常等为由,要求用户多...
    时间:2025.05.22
  • 被骗了怎么申请强制退款流程?
    面对诈骗,受害者应优先通过报警、法律诉讼等途径追回损失,而非因顾虑而放弃维权。法律既保护公民财产安全,也明确划定违法与受害的界限。主动寻求司法救济,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打击。...
    时间:2025.05.22
  • 责令整改通知书不执行怎么办?
    责令整改通知书是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的法定手段,当事人应积极履行义务以避免强制执行和额外处罚。法律对罚款标准的设定旨在督促整改,而非单纯惩罚。若对整改要求存在异议,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等途径维护权益,但拒不执行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后果。...
    时间:2025.05.22
  • 利用AI造谣会构成何种犯罪?
    利用AI造谣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侮辱诽谤罪、侵犯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以及寻衅滋事罪等多种犯罪。而造谣诽谤罪的立案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诽谤性材料、传播范围证据、受损害证据以及加害人相关证据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相关细节。...
    时间:2025.05.21
  • 如何申请法院公开悬赏?
    申请法院公开悬赏是申请执行人在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可以采取的一种有效执行措施。通过提交书面申请,明确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自愿支付悬赏金的承诺以及悬赏公告的发布方式等事项,申请执行人可以请求法院发布悬赏公告,借助社会力量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依法进行审查并决...
    时间:2025.05.21
  • 法院公开悬赏举报会有奖励吗?
    法院公开悬赏举报制度以法律授权为基础,通过物质奖励、保密承诺与程序规范,构建了“法院主导、公众参与、科技赋能”的执行新模式。从实践效果看,该制度不仅提升了执行效率,更通过社会监督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成为破解“执行难”问题的关键一环。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法院公开悬赏奖励”...
    时间:2025.05.21
  • 未成年开盒他人信息怎么判?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开盒”他人信息以及泄露他人信息等不良行为,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和社会关注。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时间:2025.05.21
  • 被打后还手属于正当防卫还是互殴?
    在现实生活中,因肢体冲突引发的法律纠纷屡见不鲜,其中“被打后还手”的行为性质认定尤为关键。该行为可能构成正当防卫,也可能被认定为互殴,二者在法律后果上存在本质差异。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定义、认定标准及典型案例出发,探讨如何准确区分正当防卫与互殴。...
    时间:2025.05.21
  • 微信零钱被司法冻结怎么解决
    在数字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微信零钱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交易的重要工具。当用户发现自己的微信零钱被司法冻结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用户的资金使用,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时间:2025.05.20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