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个人信息被滥用如何维权?
个人信息被滥用如何维权?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也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如果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滥用,首先可以尝试与相关方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未果,可以向有关监管机构投诉举报,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此外,受害者还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公开道歉,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未经授权使用照片算侵权吗?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照片,通常会被认为侵犯了照片著作权人或肖像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照片本身的性质(例如,它是否受到版权保护)、使用的具体方式以及使用的目的等。如果该照片是某个人的肖像,并且在没有得到此人同意的情况下被用于商业活动或其他可能损害其名誉的情境中,那么这不仅可能触犯版权法,还可能构成对个人肖像权的侵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五)复制权,即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六)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七)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但是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除外;(八)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九)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十)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十一)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十三)摄制权,即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十四)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十五)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十六)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同意使用照片构成侵权?
根据现行法律,自然人享有肖像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其他形式侵犯他人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擅自制作、使用或公开其肖像,除非存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这意味着,如果在没有得到照片中人物明确许可的前提下,将其照片用于商业推广、网络分享等活动,这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对此类行为,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向受害者赔礼道歉以及赔偿经济损失等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面对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及时采取行动非常重要。了解并运用上述法律规定可以帮助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建议平时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暴露。
-
在现代社会,居住证已成为许多城市孩子入学的重要凭证。面对孩子上学急用居住证的困境,家长们往往感到焦虑与无助。下面小编将详细介绍解决孩子上学急用居住证的方法,并解析孩子上学居住证的具体要求,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时间:2025.01.15
-
2025年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四个方面。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罪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和证据来认定诈骗罪是否成立以及具体的量刑标准。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诈骗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1.15
-
判断行为是否具备犯罪故意性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行为人的定罪与量刑。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在实践中,判断犯罪故意性的关键在于考察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和意志因素。...时间:2025.01.15
-
遗产继承中的欺诈行为并不直接等同于诈骗罪,而是主要影响继承权和遗嘱的有效性。然而,如果欺诈行为涉及伪造遗嘱且以诈骗财产为目的,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构成诈骗罪。因此,在遗产继承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和权利,避免发生欺诈行为。如果遭遇此类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并寻求法律帮...时间:2025.01.15
-
2025年信用卡欠款无力偿还的新规定为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规范的信用卡使用环境。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限制借款额度、建立人性化处理机制以及保护信用记录等措施,这些新规定旨在降低消费者的债务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实现更为理性和可持续的消费。法...时间:2025.01.15
-
2025年信用卡欠款达到一万元以上,且满足恶意透支等条件时,行为人可能会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刑。具体判刑标准取决于欠款金额、催收情况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等因素。因此,持卡人应合理使用信用卡,避免逾期还款和恶意透支行为的发生。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信用卡诈骗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1.15
-
2025年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财物的数额大小和拒不退还的主观故意来判断。具体数额标准可能因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并可能受到司法解释或相关规定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构成侵占罪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侵占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1.15
-
私自占有财产而不告诉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因此在法律上被视为偷窃。行为人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或治安管理处罚。建议公众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不要通过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财物。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侵占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1.15
-
诈骗犯向你转钱并不直接构成你的违法行为,但如果你知道资金来源是非法的并接受,就可能涉嫌犯罪。如果不小心花掉了诈骗犯转来的钱,你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应积极配合警方和法院的调查与追缴工作。...时间:2025.01.14
-
在数字化时代,微信不仅是我们日常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然而,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微信转账被骗的案例也随之增多。微信转账被骗后,及时采取行动、收集并保存证据、向微信官方投诉、报警处理、提起民事诉讼以及利用其他举报渠道,都是有效追回钱款的方法。了解微信转账被骗的立案标准,有助于受害...时间:2025.01.14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