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2024年想象竞合犯和吸收犯的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30 15:46:55
想象竞合犯与吸收犯在罪名触犯的性质、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处断原则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触犯多个罪名,而吸收犯是数个具有吸收关系的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想象竞合犯中只存在一个犯罪行为与多个罪名之间的关系,而吸收犯中则存在数个具有吸收关系的犯罪行为;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想象竞合犯和吸收犯”的相关问题。

2024年想象竞合犯和吸收犯的区别是什么?

  在2024年,想象竞合犯与吸收犯在刑法领域仍保持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罪名触犯的性质、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处断原则上。以下是对两者区别的详细分析:

  一、罪名触犯的性质

  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是一个行为触犯多个罪名。具体来说,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但这个行为在客观上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这些罪名之间无法全面评价该行为,即各犯罪构成之间应无重合之关系。

  吸收犯:

  吸收犯则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数个具有吸收关系的犯罪行为,其中一个犯罪行为(吸收行为)吸收了其他犯罪行为(被吸收行为),导致被吸收行为不再被独立评价。这些犯罪行为通常触犯的是相同的罪名,即罪质相同的犯罪。

  二、行为间的关系

  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中只存在一个犯罪行为,这个行为同时触犯了多个罪名。因此,这里不存在数个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单个行为与多个罪名之间的关系。

  吸收犯:

  吸收犯中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这些行为之间存在吸收关系。具体来说,吸收行为会吸收被吸收行为的法律效果,使被吸收行为不再被单独评价。这种吸收关系是罪的吸收,而非仅仅是刑的吸收。

  三、处断原则

  想象竞合犯:

  对于想象竞合犯,我国刑法理论界通常主张“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即,在行为人触犯的多个罪名中,选择法定刑较重的罪名进行定罪量刑,而不实行数罪并罚。

  吸收犯:

  对于吸收犯,处断原则则是仅以吸收之罪论处,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这意味着,在存在吸收关系的情况下,只有吸收行为会被评价并受到相应的刑罚,而被吸收行为则不再被单独考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什么是吸收犯?

  吸收犯,是指事实上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的犯罪行为,其中一个犯罪行为吸收其他犯罪行为,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形态。这种吸收关系通常是因为这些行为属于实施某一种犯罪的同一过程,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行为可能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后行为可能是前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

  吸收犯的主要特点包括:

  数个犯罪行为的存在:吸收犯的前提是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这些行为在刑法上各自具有独立的意义,可以分别构成不同的犯罪。

  吸收关系的存在:在数个犯罪行为中,其中一个犯罪行为(吸收行为)吸收了其他犯罪行为(被吸收行为),使得被吸收行为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这种吸收关系是基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

  一罪处罚:由于吸收关系的存在,对于吸收犯只能按照吸收的那个犯罪行为定罪处罚,对被吸收的行为不再予以论罪。这体现了刑法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吸收犯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一般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重行为吸收轻行为:这里的重轻是根据行为的性质确定的,主要是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例如,一个人先非法制造枪支,后又将其所制造的枪支私藏起来,就应以非法制造枪支来论罪,而将私藏枪支的行为予以吸收。

  主行为吸收从行为:这里的主从是根据行为的作用区分的,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或次要作用的是从行为,其余是主行为。例如,甲先教唆乙去杀人,后又提供杀人工具,此时应以教唆杀人为主行为,提供杀人工具为从行为。

  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这里的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是根据刑法的规定划分的。实行行为是由刑法分则加以规定的行为,而非实行行为则是刑法总则加以规定的,如预备行为、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等。例如,犯罪分子为杀人进行预备活动,然后将被害人杀死,在此情况下,杀人的实行行为吸收杀人的预备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以上则是关于“想象竞合犯和吸收犯”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跨省抓捕需要什么条件?
    跨省抓捕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执法行动,必须满足明确的条件并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其中,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确保抓捕行动的合法性和协同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进行跨省抓捕时,公安机关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程序要求,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时间:2025.04.16
  • 电话传唤可以不去吗?
    在法治社会中,公安机关通过电话传唤犯罪嫌疑人或涉案人员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手段。然而,对于接到电话传唤的人而言,他们往往会有诸多疑问,比如:电话传唤可以不去吗?如果去了并如实供述,是否构成自首?...
    时间:2025.04.16
  • 打麻将玩钱算不算赌博犯法?
    在中国,麻将作为一种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麻将与金钱挂钩时,其性质便可能发生变化,甚至触及法律红线。那么,打麻将玩钱究竟算不算赌博犯法?聚众赌博的认定标准又是什么?下面小编将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时间:2025.04.15
  •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2025
    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判罚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如故意杀人等,这些案件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判罚的广泛讨论。...
    时间:2025.04.15
  • 三女一男可以住同一间酒店房间吗?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酒店住宿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住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三女一男是否可以同住一间酒店房间,以及遇到“仙人跳”情况时报警是否有用。...
    时间:2025.04.14
  • 网红摆拍哗众取宠怎么处罚?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红文化逐渐兴起。一些网红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不惜采取摆拍、哗众取宠的手段。随着拍照设备的普及,未经他人允许拍照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下面小编将探讨网红摆拍哗众取宠的法律处罚以及未经他人允许拍照是否侵犯肖像权的问题。...
    时间:2025.04.11
  • 侵犯隐私犯法吗判几年?
    侵犯他人隐私是一种违法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对于安装了可视门铃能看到邻居家门口的情况,是否违法取决于安装目的、摄录范围以及是否对邻居的隐私权造成了实际侵害。为了避免纠纷和法律风险,建议业主在安装和使用可视门铃等监控设备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选择合理的安装位置和使用方式,并尊重...
    时间:2025.04.11
  • 无人机偷拍的人要判刑吗?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与道德问题。其中,无人机偷拍他人隐私以及拍摄他人家是否违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鼓励公众在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时间:2025.04.09
  • 被网络造谣了报网警有用吗?
    被网络造谣后报网警是非常有用的,警方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秩序。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网警报警”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4.08
  • 涉黑涉恶怎么举报?
    在当前社会,涉黑涉恶现象严重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对于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公民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举报。关于黑社会犯罪集团首犯是否可以缓刑的问题,也一直是法律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下面小编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探讨。...
    时间:2025.04.08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