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2024年赡养父母费税前扣除怎么扣?

发布时间:2024.07.16 17:44:53
2024年赡养父母费的税前扣除标准和方式主要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及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申报和扣除。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税收”的相关问题。

2024年赡养父母费税前扣除怎么扣?

  2024年赡养父母费的税前扣除,主要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政策。以下是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整理的具体扣除方式和标准:

  一、扣除标准

  1. 独生子女:

  每月可以按照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可以享受全额的税前扣除优惠。

  注意:有信息提到自2024年起,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将从每月2000元提高至每月3000元。然而,这一信息可能尚未正式实施或存在误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政策为准。

  2. 非独生子女:

  需要与其兄弟姐妹共同分摊每月的扣除额度。但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

  具体的分摊方式可以是均摊、约定分摊或被赡养人指定分摊。但一旦确定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二、扣除条件

  被赡养人必须年满60周岁(含)及以上。

  被赡养人包括父母(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被赡养人是否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如退休工资)不影响纳税人的专项扣除。

  三、扣除方式

  纳税人应在个人所得税申报时,将赡养父母的支出按照上述标准进行税前扣除。

  如果是非独生子女家庭,需要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来确定各自的扣除额度。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

  四、注意事项

  纳税人应确保所申报的赡养父母信息真实准确,避免虚假申报。

  如果在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疑问,应及时咨询税务机关或税务专业人士。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建议纳税人及时关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政策信息,以确保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

  法律依据: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赡养父母的税收可以后期申报吗?

  赡养父母的税收可以在后期进行申报,但具体申报方式需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选择来确定。以下是对赡养父母税收后期申报的详细解释:

  一、申报方式

  个人申报:

  个人申报包括预申报直接扣除和后期补充申报退税等方式。纳税人可以在年度汇算清缴时,将赡养老人的费用作为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进行申报。这意味着,即使在日常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时未申报或未足额申报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进行补充申报,从而获得相应的退税。

  个人申报可以通过网上税务局、个人所得税APP等渠道进行。纳税人需要按照系统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包括被赡养人的身份信息、与纳税人的关系、扣除金额等。

  单位代申报:

  如果纳税人在日常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时未申报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与单位沟通,由单位在后续的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中进行补充申报。但这种方式需要纳税人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单位,并确保单位能够准确地进行申报。

  二、注意事项

  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无论是个人申报还是单位代申报,纳税人都需要确保所填写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虚假申报可能会导致税务风险和其他不良后果。

  了解政策变化:由于税收政策可能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因此纳税人在进行后期申报前,应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规定,确保按照最新政策进行申报。

  保留相关凭证:纳税人应妥善保管与赡养老人相关的支出凭证和证明材料,以备税务部门核查。这些凭证和证明材料可以证明纳税人实际发生的赡养支出情况,有助于确保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法律依据: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以上则是关于“税收”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高二学生快递站扛货4小时被辞,黑中介不给工资违法吗?
    未成年人参与劳动本应在法律允许的合理框架内,以保障其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高二学生在快递站扛货4小时被辞且黑中介不给工资,以及雇佣未成年工的合法性及处罚问题,引发了大众对未成年人劳动权益保护的关注。下面小编将依据法律规定,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时间:2025.07.11
  • 多地明确女职工可休痛经假,痛经假可以休几天?
    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诸多特殊情况,痛经假和产假关乎女职工的切身权益。下面小编将依据法律条文和各地规定,详细解读痛经假的休假天数以及产假的新规定,助力女职工了解并维护自身权益。...
    时间:2025.07.11
  • 女子拒绝1人干3人的活被辞可以要求赔偿吗?
    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强度应在劳动合同约定范围内,女子因拒绝超负荷工作被辞退是否可索赔,以及赔偿金与补偿金能否同时主张,是职场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为你详细分析。...
    时间:2025.07.11
  • 男子连续工作超8小时休息3分钟被开是违法解除吗?
    劳动者的休息权受法律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剥夺。男子连续工作超8小时后休息3分钟被开除是否合法,以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是劳动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规定详细解析。...
    时间:2025.07.11
  • 因狐臭被公司辞退算就业歧视吗?
    就业歧视会损害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破坏公平的就业环境。因狐臭被公司辞退是否构成就业歧视,以及遭遇就业歧视后该如何维权,是劳动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进行解析。...
    时间:2025.07.11
  • 女子拒绝1人干3人的活被辞合法吗,能获得多少赔偿?
    近日,一女子因为两名同事接连离职,被公司要求接手两名同事的工作。因为拒绝接手第二名离职同事的工作,被公司以“拒绝正常工作交接、工作安排”为由辞退。法院最终认定用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应当给付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此次事件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为大家从多个角度解析用人单位做法违反哪些法律法规,...
    时间:2025.07.11
  • 2025年稳就业再添新政策19条硬核举措具体都有哪些?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2025年稳就业的19条新政策,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条件与办理流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
    时间:2025.07.11
  • 女子拒绝1人干3人的活被辞犯法吗?
    随着司法体系的持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在合理用工范围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领域。在实践中,企业因经营压力要求员工一人多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劳动者拒绝后被辞退的纠纷也日益增多。下面小编详细解析拒绝一人多岗被辞退是否违法及能否主张赔偿两大核心问题,帮助劳动者明确权利边界与维权路径。...
    时间:2025.07.11
  • 劳动法规定离职后工资多久必须结算?
    在劳动法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离职后工资结算问题已成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核心议题之一。新规不仅强化了工资支付的时效性要求,更明确了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的法律责任,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坚实依据。实践中部分劳动者仍因对政策不熟悉或证据意识薄弱,面临工资结算纠纷时难以有效主张权益。...
    时间:2025.07.09
  • 劳动者有随时休假的权利吗?2025年休假天数规定
    劳动者休假权益是劳动关系中的核心议题,既涉及法定假期的调整,也涵盖带薪年休假、病假、事假等多元化休假类型。2025年,我国休假制度迎来重要改革,法定节假日天数增加、带薪年休假跨年安排规则细化,为劳动者权益保障注入新动能。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劳动者休假规定”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7.07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