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2024年网络诈骗怎么避免?

发布时间:2024.07.08 14:20:44
避免网络诈骗需要从提高警惕性、保护个人信息、使用安全工具、谨慎对待网络交易、下载并使用反诈APP、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及时报警和求助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遭受网络诈骗的风险。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网络诈骗”的相关问题。

2024年网络诈骗怎么避免?

  在2024年,避免网络诈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建议:

  一、提高警惕性

  不轻信陌生人:对于网络上或电话中自称是官方机构、亲友或中奖信息等,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相信。

  冷静思考:遇到可疑情况时,要冷静分析,不要轻易做出决定,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

  二、保护个人信息

  谨慎公开个人信息:避免在社交媒体、不明网站或APP上公开过多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

  不随意透露敏感信息:在接到陌生电话或短信时,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三、使用安全工具

  安装杀毒软件:给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和杀毒,以防范恶意软件的攻击。

  使用安全支付工具:在网上购物时,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方式,避免直接银行汇款或点击不明链接进行支付。

  四、谨慎对待网络交易

  核实交易对方身份:在进行网络交易时,要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息,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警惕虚假交易:对于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或服务,要多个心眼,以免陷入骗局。

  五、下载并使用反诈APP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各大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

  利用APP功能:开启诈骗预警功能,及时接收可疑电话、短信和网址的预警信息。同时,可以利用APP进行举报和咨询,提高防范意识。

  六、加强宣传教育

  关注反诈宣传:积极关注官方和媒体发布的反诈宣传信息,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通过学习和了解诈骗案例,提高自己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七、及时报警和求助

  遇到诈骗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自己受到网络诈骗或疑似诈骗行为,应立即报警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寻求专业帮助:在遭受诈骗后,可以寻求律师、警方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网络诈骗要达到多少才会进行立案?

  网络诈骗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诈骗金额的大小来确定。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网络诈骗的立案标准一般如下:

  一、诈骗金额标准

  数额较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达到这个标准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数额巨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数额特别巨大: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需要注意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二、其他立案情节

  除了诈骗金额达到上述标准外,如果诈骗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认定为诈骗罪的其他严重情节,从而立案侦查:

  发送诈骗信息: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拨打诈骗电话: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具有其他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情形。

  如果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1)、(2)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三、未达到立案标准的处理

  对于诈骗金额未达到三千元的案件,虽然不构成诈骗罪,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对违法行为人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则是关于“网络诈骗”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坐男友车致截瘫女生遭1分钱转账轰炸,转账轰炸犯法吗?
    近期,“坐男友车致截瘫女生遭1分钱转账轰炸” 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将转账轰炸这一恶劣行为推至公众视野。此类行为不仅冲击着受害者的正常生活,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其是否违法的思考。...
    时间:2025.07.11
  • 女子楼道停电动车致4人烧伤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楼道是居民出行的公共通道,停放电动车不仅影响通行,还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女子因在楼道停电动车致4人烧伤需承担的责任,以及楼道内电动车停放的管理部门,都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来明确,下面小编将进行详细解析。...
    时间:2025.07.11
  • 女子被银行借1.12亿不还,起诉被驳回有什么法律依据?
    近日,一女子借廊坊银行下属支行1.12亿元遭对方赖账不还,遂将廊坊银行下属支行起诉至法院。法院在一审中判被告偿还债务,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中级法院又以证据不足发回重审,最后广阳区人民法院驳回原告的起诉请求。那么在此事件中起诉被驳回有什么法律依据?接下来本文为大家详细解读。...
    时间:2025.07.11
  • 电鱼怎么处罚最新规定2025年
    2025年针对电鱼行为的处罚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八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结合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形成双重规制体系,具体处罚标准还要结合案件本身。...
    时间:2025.07.10
  • 阻拦高铁关门会怎么处罚?
    阻拦高铁关门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因此,建议公众在出行时遵守铁路运输规则和车站规定,不要因一时冲动而扰乱公共秩序。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联系铁路方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关于“阻拦高铁关门会怎么处罚?”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时间:2025.07.10
  • 男子借款20万还款2800万仍欠470万,以贷养贷骗局涉嫌什么犯罪?
    以贷养贷的骗局往往让借款人陷入债务深渊,而贷款利率的合法性也关乎借贷双方的权益。接下来,小编将解析以贷养贷骗局可能涉及的犯罪,以及不合法贷款利率的界定,明确借贷中的法律边界。...
    时间:2025.07.10
  • 因过追诉时效期,山东入室抢婴案买主夫妇不起诉合理吗?
    近日,“山东入室抢婴案因过追诉时效期买主夫妇不起诉”的热搜话题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公众对“人贩子与买主逍遥法外”的愤怒情绪背后,折射出对法律追诉时效制度与打击拐卖犯罪冲突的深层困惑:法律为何要设置追诉时效?超过时效的犯罪行为是否真的“一笔勾销”?...
    时间:2025.07.10
  • 公职人员被判缓刑仍领41万工资合法吗?
    国家公职人员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责任,其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当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判缓刑,却仍领取高额工资,以及犯罪后涉及养老金的发放问题时,这些情况往往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接下来,小编将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这两个备受瞩目的问题,以明晰相关法律规定与处理原则。...
    时间:2025.07.10
  • 湘潭一公职人员出轨他人妻子还打人被停职,触犯哪些法律法规?
    近日,湘潭一公职人员被举报“与他人妻子多次开房还打人”引起社会广泛议论。作为公职人员应当维护公职人员的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该干部在任职期间,不仅存在违反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行为,还涉嫌对他人实施暴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解读“公职人员出轨打人”涉嫌违反哪些法律法规。...
    时间:2025.07.10
  • 月收入多少要交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与居民收入息息相关,其起征点及税率调整直接影响税负水平。2025年我国延续每月5000元个税起征点,但通过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进一步优化税收结构。例如,月收入1万元的工薪族,在扣除五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可能低于5000元,从而无需缴税。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个人...
    时间:2025.07.09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