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2024年未签劳动合同有何权益?

发布时间:2024.04.18 15:11:15
本文针对“未签劳动合同有何权益?”这一问题,从专业律师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尽管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仍享有诸多法定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确认劳动关系、获得劳动报酬、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获取经济补偿金等。详细阐述这些权益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律依据,旨在帮助劳动者了解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未签劳动合同有何权益?

1. 确认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即使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实际用工行为,即视为事实劳动关系存在。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承认并确认此关系,以确保其享有相应劳动权益。

2. 获得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同样享有此项权利,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实际工作期间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等。

3. 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依法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4. 获取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同时,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符合上述条件时,可主张双倍工资差额或要求认定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进一步保障长期就业权益。

5. 休息休假权:《劳动法》第三十六至四十一条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病假、婚丧假等休息休假权利。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同样享有这些权益,有权要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保证休息休假。

6. 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根据《劳动法》第五十二至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条件,对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采取措施防止职业危害。未签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应受到同等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职工权益被侵犯怎么办?

当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有权利并且应该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职工应与雇主进行沟通,尝试解决争议。如果沟通无效,可以向工会或者人力资源部门投诉。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或者法院诉讼来寻求法律救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劳动保护、休息休假、获取劳动报酬、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 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第三十八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 第四十六条规定,上述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职工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了解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便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非全日制工是否享有生育保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非全日制工同样有权享受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在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并不区分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员工。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53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这里的“职工”并未明确排除非全日制工,理论上所有在职员工,包括非全日制工,都应被纳入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

2.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修订)第7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这个规定同样适用于所有女职工,无论其工作形式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具体到各地的实施情况,可能会因为地方政策的不同有所差异,比如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这需要参照当地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非全日制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虽然未签劳动合同可能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权益风险,但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已充分保障了劳动者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情况下的各项核心权益。劳动者在遭遇此类问题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协商、投诉、仲裁乃至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获得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经济补偿、休息休假及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等权益。建议劳动者在入职初期即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更全面、有效地保障自身权益。同时,用人单位也应依法履行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避免因违法用工导致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温馨提示】法头条法务为您解答了关于“未签劳动合同有何权益”的问题,如需更多法律建议,请前往法头条进行咨询。

相关阅读更多>>
  • 伤残等级影响退休待遇吗?
    伤残等级确实可能影响到个人的退休待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因工致残或非因工致残的情况,其具体影响体现在提前退休条件、养老金计算等方面。...
    时间:2025.05.01
  • 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及标准
    失业保险金领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申领的,一是不能是主动辞职导致失业的,二是在职期间参保满一年的,三是离职60天内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意向的。领取标准会根据参保年限进行计算,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比例。...
    时间:2025.04.30
  • 2025年事业单位遗属补助政策是什么?
    2025年事业单位遗属补助政策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遗属补助政策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死者身前单位可对遗属给予定期或临时的补助。包括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生活困难补助等。...
    时间:2025.04.30
  • 2025法定节假日调休了还有三倍工资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者对于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资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当法定节假日与调休日相遇时,是否还能享受三倍工资的待遇?下面小编将对此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三倍工资的基数规定。...
    时间:2025.04.30
  • 事业单位刑满释放人员退休最新政策
    事业单位刑满释放人员在退休方面的政策主要涉及社保待遇、退休办理以及养老金领取等方面。这些政策旨在保障刑满释放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关于“事业单位刑满释放人员退休最新政策?”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时间:2025.04.30
  • 警衔津贴最新标准
    警衔津贴最新标准是根据人民警察的警衔级别来确定的,同时,警衔津贴标准会随国家公务员工资标准的调整而相应调整,此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安队伍的关心关爱,切实增强人民警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间:2025.04.30
  • 工资扣税标准2025个人所得税扣除
    个人工资达到一个标准之后就会有个人所得税,2025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依旧是每月5000元,换算为年度就是年收入60000元。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时间:2025.04.30
  • 2025教师教龄津贴发放标准是多少?
    教育事业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期教师津贴标准也迎来了重大变化,根据教师教龄的不同和地区政策差异分为不同的档次,但总体呈现动态调整和差异化激励的特点。下面法头条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具体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下。...
    时间:2025.04.30
  • 车祸工伤赔偿标准如何确定?
    车祸工伤赔偿标准的确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赔偿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赔偿数额需根据受害者的伤情等级及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综合考量。...
    时间:2025.04.29
  • 没签劳动合同主动离职可以赔偿吗?
    在劳动关系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屡见不鲜。未签劳动合同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权益无保障,法律通过双倍工资、经济补偿等制度强化了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惩戒。劳动者需树立证据意识,及时固定劳动关系证明,并通过协商、投诉、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
    时间:2025.04.28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