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非全职能申请工伤赔偿?
非全职能申请工伤赔偿?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无论全职还是兼职,都应当参加工伤保险。如果非全职能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当认定为工伤。一旦被认定为工伤,他们有权享受包括医疗救治、康复以及经济补偿在内的工伤待遇。
相关法条:
1.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遇到社保漏缴,劳动者应向哪个部门投诉?
当劳动者遇到社会保险漏缴问题时,他们有权向相关行政部门寻求帮助并提出投诉。这通常涉及到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劳动者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63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2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3.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13条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当劳动者发现社保漏缴情况,首先可以向工作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或者直接向税务部门反映,由这些部门进行调查并督促用人单位改正。如果用人单位仍不改正,劳动者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如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非全职能员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完全有权利申请工伤赔偿,这是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工作时间长短或工作性质的影响。若遇到此类问题,员工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如遇纠纷,可以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伤残等级确实可能影响到个人的退休待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因工致残或非因工致残的情况,其具体影响体现在提前退休条件、养老金计算等方面。...时间:2025.05.01
-
失业保险金领取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申领的,一是不能是主动辞职导致失业的,二是在职期间参保满一年的,三是离职60天内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意向的。领取标准会根据参保年限进行计算,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比例。...时间:2025.04.30
-
2025年事业单位遗属补助政策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遗属补助政策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遗属生活有困难的,死者身前单位可对遗属给予定期或临时的补助。包括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生活困难补助等。...时间:2025.04.30
-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者对于法定节假日的加班工资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当法定节假日与调休日相遇时,是否还能享受三倍工资的待遇?下面小编将对此进行详细解析,并探讨三倍工资的基数规定。...时间:2025.04.30
-
事业单位刑满释放人员在退休方面的政策主要涉及社保待遇、退休办理以及养老金领取等方面。这些政策旨在保障刑满释放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关于“事业单位刑满释放人员退休最新政策?”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时间:2025.04.30
-
警衔津贴最新标准是根据人民警察的警衔级别来确定的,同时,警衔津贴标准会随国家公务员工资标准的调整而相应调整,此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安队伍的关心关爱,切实增强人民警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间:2025.04.30
-
个人工资达到一个标准之后就会有个人所得税,2025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依旧是每月5000元,换算为年度就是年收入60000元。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年度收入-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时间:2025.04.30
-
教育事业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期教师津贴标准也迎来了重大变化,根据教师教龄的不同和地区政策差异分为不同的档次,但总体呈现动态调整和差异化激励的特点。下面法头条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具体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下。...时间:2025.04.30
-
车祸工伤赔偿标准的确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赔偿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费用、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赔偿数额需根据受害者的伤情等级及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综合考量。...时间:2025.04.29
-
在劳动关系中,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屡见不鲜。未签劳动合同并不意味着劳动者权益无保障,法律通过双倍工资、经济补偿等制度强化了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惩戒。劳动者需树立证据意识,及时固定劳动关系证明,并通过协商、投诉、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时间: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