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法定消费赔偿原则有哪些?消费损害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哪些情形消费者可以索要赔偿?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根据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所采用的手段来判断。一般来说,经营者的下列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⑴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⑵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⑶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⑷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⑸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的;⑹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⑺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⑻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⑼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⑽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⑾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⑿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的;⒀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其次,根据经营者的行为是否属于误导消费者来判断。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当采用一般标准,即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则个别消费者不得以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这种损害并不意味着要求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按其性质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第三,从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来判断。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故意,但从文义上来理解,欺诈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的行为应无疑义,因此,并非经营者主观故意状态不需具备,而是“欺诈”二字本身已经包含或者揭示了经营者的故意心理。所以,在下列情况下,经营者“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⑴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⑵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⑶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⑷销售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的;⑸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经营者能够证明,就不是欺诈行为;不能证明,则构成欺诈。
法定消费赔偿原则有哪些?
1、对等赔偿的原则(1:1)。
即经营者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所有消费损害予以全部、等价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117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2、惩罚性赔偿的原则(1:2)。
即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所有消费损害予以双倍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3、承诺赔偿的原则(1:X>1)。
即经营者应对消费者所受到的消费损害按照经营者先前的承诺予以赔偿。
经营者为推销自己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所做出的承诺是影响消费者做出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一旦消费者接受其承诺,双方即形成一种约定的合同关系。因此如出现与承诺条件相悖的情形,经营者即应按其承诺进行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消费损害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一)按法律规定的话,也就是如果作为消费者自己的消费者权利的确受到了商家的价格欺诈行为,商家存在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就可以主张的价格欺诈赔偿金额为消费金额的三倍;
(二)在商家侵犯消费者权利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消费金额不足500元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可以主张价格欺诈赔偿的金额为5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属于侵犯消费者权利,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随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和交易方式的数字化,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产品质量参差、虚假宣传泛滥、售后推诿等新老问题。当权益受损时,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维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消费者遭遇侵权时,拨打12315投诉电话成为常见的维权途径。许多人对其实际效果和处理流程仍存在疑问。...时间:2025.07.01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教育以其跨越时空限制、灵活多样的特点,迅速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着线上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退费纠纷也日益凸显,成为困扰消费者和教育机构的一大难题。面对退费难题,消费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了解维权的途径与司法规定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时间:2025.06.30
-
在冰岛自驾游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租车过程中却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纠纷,其中天价索赔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让游客的经济利益受损,更让他们在异国他乡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天价索赔能否构成敲诈勒索及如何维护权益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时间:2025.06.30
-
近年来,黄牛加价倒卖门票、订单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从演唱会门票到稀缺商品订单,黄牛通过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手段牟取暴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下面小编将针对黄牛加价倒卖订单的违法性及立案标准展开分析,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与维权指引。...时间:2025.06.28
-
在消费市场中,个别商家为追求不当利益,可能采取欺诈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近期,重庆某烧烤摊因修改结算单欺诈消费者被曝光,引发社会关注。此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商家欺诈赔偿”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6.27
-
在追求健康与美丽的当下,防晒衣成为了许多人夏日出行的必备装备。然而,市场上防晒衣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夸大产品防晒效果,导致消费者购买到名不副实的防晒衣。当消费者发现所购防晒衣并不具备宣传中的防晒功能时,能否要求商家赔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时间:2025.06.27
-
在实体店购物时,消费者时常会遭遇各类困扰,像购买多件衣服却不能试穿,回家后发现尺寸不合适,商家还拒绝退货等情况,这些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头疼。那么,买 39 件衣服不能试穿且店家不让退货是否合法?实体店买衣服商家不给退款又该如何处理?下面小编将为你详细解答。...时间:2025.06.23
-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愈发受到重视。但消费纠纷仍难以避免。当消费者通过12345等常规渠道协商维权无果时,往往会陷入困惑,不知如何进一步维护自身权益。了解在协商无果后有效的法律应对策略,以及明确向哪些机构投诉最为有效,对于消费者而言至关重要。...时间:2025.06.21
-
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的现象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主播诱导未成年人高额打赏的行为不仅涉及道德争议,更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解析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在诱导消费情况下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能否主张退款,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框架。...时间:2025.06.20
-
同一家药店线上线下价格差异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常因价格差产生疑虑。此类行为是否违法、能否投诉,需结合价格法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综合判断。下面小编将从“同一家药店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是否违法”及“价格差异是否可投诉”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参考与维权指引。...时间:2025.06.1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