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未成年人保护法下调到多少岁了?
未成年人保护法下调到多少岁了?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年龄界限的调整始终遵循“保护与责任并重”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刑事责任年龄的个别下调
根据2024年刑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但仅适用于“犯故意杀人罪等情节恶劣”的特定情形。
这一修订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国际趋势,全球九成国家将最低刑责年龄设于14周岁及以下;二是现实需求,针对极端恶性犯罪,法律需通过威慑与矫治实现社会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强调“个别下调”,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性的尊重。
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阶梯式认定
民法典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从10周岁降至8周岁,允许其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这一调整反映了社会现实:随着教育水平提升,8周岁儿童已具备基本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简单民事行为的后果。
法律通过降低年龄门槛,既尊重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又为其权益保护提供了更灵活的制度空间。
未成年人保护是哪个部门负责?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我国法律通过“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框架构建了责任体系:
政府的核心统筹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专门协调机制,并明确职能部门承担具体工作。
乡镇政府与街道办事处需设立工作站或指定专人,及时处理未成年人事务。
此外,政府还承担兜底责任,如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分类保障,通过临时监护、长期监护等制度确保其基本权益。
家庭的基础监护责任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责任人,需履行提供生活保障、关注心理健康、预防违法犯罪等十项职责。
法律强调“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求监护人通过合理管教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同时禁止虐待、遗弃等侵害行为。
社会的协同支持网络
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需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发现侵害情形立即向公安、民政等部门报告。
此外,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等专业服务,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
近期,两初中生驾驶改装摩托车超速撞墙身亡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一悲剧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意识的薄弱,更凸显了法律对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及非法改装车辆的严格规范。下面小编将结合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时间:2025.07.11
-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截图称《新华字典》(第12版)对“累赘”一词的例句为“孩子小成了累赘”,引发公众对出版物内容合法性与社会伦理的广泛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该例句涉嫌歧视未成年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原则;另有观点认为字典作为工具书,例句仅反映语言使用现实,不构成法律侵权。法头条...时间:2025.07.01
-
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而吸烟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存在诸多潜在危害。未成年人吸烟的现象是否违法,以及商店向未成年人售烟该如何处理,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下面小编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款,为你深入剖析这两个问题。...时间:2025.07.01
-
此次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的调整旨在更全面地保护社会治安,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这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明确具体的执行条件,也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关于“2025年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最新调整?”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时间:2025.06.27
-
未成年人盗窃行为的处罚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是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秩序维护的平衡体现。我国法律根据未成年人年龄、行为性质及社会危害性,制定了分层处理的规则。下面小编将围绕“未成年人实施盗窃的应如何处罚”及“未成年犯罪多少岁负刑事责任”两个问题展开分析,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时间:2025.06.22
-
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的现象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主播诱导未成年人高额打赏的行为不仅涉及道德争议,更可能触及法律红线。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角度解析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在诱导消费情况下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能否主张退款,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框架。...时间:2025.06.20
-
利用未成年人“擦边”获利,是指通过涉及或利用未成年人进行可能触及法律或道德边缘的活动,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利用未成年人的天真无邪、缺乏判断力或易受操控的特点,将他们置于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环境中,以吸引公众关注或满足某些特定受众的口味,进而实现经济上的收益。这种行为可能违反...时间:2025.06.14
-
殴打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体系以治安处罚为基础,以刑事制裁为威慑,以民事赔偿为救济,形成对暴力行为的多维规制。通过区分受害者年龄、细化处罚情节、衔接行政与刑事责任,法律既保障了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也强化了对暴力行为的惩戒力度。...时间:2025.06.03
-
近年来,组织未成年人有偿陪侍现象频发,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并扰乱社会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如有偿陪侍)可构成犯罪,最高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金。司法实践中,需结合行为主体、主观故意、客体侵害等要素综合判定。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责任与认定标准...时间:2025.05.29
-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标准,我国法律采取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旨在通过适当的法律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回归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在量刑时会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时间:2025.05.2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