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如何判断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如何判断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一、判断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规定,判断APP是否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是否违反“知情同意”原则
未明示收集目的:APP未在隐私政策中清晰说明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或未在收集前通过弹窗、提示等方式明确告知用户。
默认勾选或强制同意:通过默认勾选隐私政策、将同意条款与使用服务捆绑等方式,强迫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
频繁索权干扰使用:在非必要场景下频繁请求用户授权,或以拒绝提供服务为由强迫用户同意收集非必要信息。
2.是否违反“最小必要”原则
超范围收集信息:收集与业务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如阅读类APP收集用户的通讯录、位置信息等。
过度收集敏感信息:在无必要场景下收集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如人脸、指纹)、金融账户信息等。
3.是否违反“数据安全”义务
未采取安全措施:未对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存储或传输,导致数据泄露风险。
未公开处理规则:隐私政策中未说明个人信息将如何存储、使用、共享或删除。
4.是否违反“用户权利”保障
拒绝用户行使权利:未提供用户查询、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途径,或对用户请求设置不合理条件。
未响应投诉举报:未公布投诉、举报渠道,或对用户反馈的问题未及时处理。
二、用户维权途径
1.向APP运营者投诉:通过APP内的“设置-隐私政策-投诉与反馈”等渠道,要求其停止违规行为并删除个人信息。
2.向监管部门举报: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12377)、工业和信息化部(12321)或公安机关举报违规APP。
3.提起诉讼: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十条,因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受到侵害的个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
三、典型案例
案例1:某地图导航APP在用户拒绝位置权限后,仍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如WiFi热点定位)收集用户位置信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并处罚款。
案例2:某社交APP在隐私政策中未明确说明将用户数据共享给第三方用于广告推送,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被要求重新修订隐私政策并公开道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一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第三十二条:任何组织、个人收集数据,应当采取合法、正当的方式,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第十四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遇到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该怎么办?
1.收集证据
保存APP界面截图、隐私政策内容、权限申请记录及违规行为的详细描述(如未明示目的、超范围收集等)。
记录与APP客服沟通的过程及结果。
2.通过官方渠道举报
APP内举报:部分APP设有“设置-帮助中心-投诉反馈”入口,可直接提交举报信息。
监管部门举报:
访问“互联网信息服务投诉平台”(网址:ts.isc.org.cn)或“APP个人信息举报平台”(网址:http://www.pipchina.cn)在线提交投诉。
向国家网信办(12377)、工信部(12321)或当地通信管理局举报。
3.法律途径维权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十条,若APP运营者拒绝用户行使权利的请求,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时可主张赔偿因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或要求APP停止侵权行为。
4.社会监督
通过媒体曝光或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推动社会关注和监管介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一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第六十四条:违规者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六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第十四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信息的,需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同意。
第四十四条: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拒绝他人处理其个人信息。
第六十六条:违规者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以上则是关于“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写字楼玻璃老化掉落虽属于高空坠物,但根据《民法典》规定,其法律后果与高空抛物相同。建筑物管理人若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需承担侵权责任。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政府需完善监管机制,共同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高空抛物”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4.30
-
重大刑事案件,作为法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案件。这类案件通常涉及严重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或其他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期,即法律规定的对犯罪人进行刑事追究的有效期限,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时间:2025.04.30
-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有效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我国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检察厅。下面小编将详细介绍知识产权检察厅的主要职责,并概述知识产权犯罪的七个具体罪名。...时间:2025.04.30
-
在庄严的法庭之上,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不容侵犯。偶尔会有个别人员在法庭上做出不当行为,如威胁杀人或扰乱法庭秩序。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法庭的严肃性,还可能触犯法律。那么,法庭上威胁杀人是否犯法?扰乱法庭秩序又将如何处理呢?...时间:2025.04.30
-
在当前社会,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其行为举止备受关注。而“双开”——即同时开除党籍和公职,是对公务员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一种严厉处分。那么,公务员被双开后是否会判刑?这种处分又会对子女的公务员报考产生何种影响呢?下面小编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时间:2025.04.30
-
利用汇率跌涨进行财产增值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是合法的。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外汇交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风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计划。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非法经营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4.30
-
商家将水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宣传为自然生长,属于虚假宣传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商家在进行商品宣传时,应当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应保持理性消费,仔细辨别商品信息,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时间:2025.04.30
-
当遇到网络犯罪问题时,可以直接拨打110报警电话向网警报案。相关的法律条款为网警在查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包括定罪量刑、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公民应依法行使报案权利,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网警报警”的相关...时间:2025.04.30
-
死刑与死缓是我国刑法中对犯罪行为人判处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刑罚。两者虽然都属于最严厉的刑事处罚,但在实际执行方式、条件以及后续处理上存在显著差异。...时间:2025.04.30
-
取保候审是法律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时间: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