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如果被判处管制还可以见父母吗?

发布时间:2025.02.08 15:39:01
在实际操作中,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在会见家人时,通常需要遵守执行机关(如司法行政机关或社区矫正机构)的具体规定,如会见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此外,执行机关也可能会根据罪犯的改造表现和安全考虑等因素,对会见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调整。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管制限制”的相关问题。

如果被判处管制还可以见父母吗?

  如果被判处管制,是可以见父母的。以下是对此情况的详细法律解释及相关条款:

  管制期间会见家人的权利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属于主刑的一种,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在管制执行期间,罪犯的人身自由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并未被完全剥夺,因此他们仍然享有与家人会见、通信等权利。

  相关法律条款

  关于被判处管制后是否可以见父母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针对此情况的法律条款,但可以从以下相关法律条款中推导出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九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其中,“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意味着管制犯在执行期间会客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但并未完全禁止会见家人。同时,“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也说明,在得到执行机关批准的情况下,管制犯是可以离开居住地并与家人会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帮助罪犯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的可能性。因此,在社区矫正期间,罪犯与家人保持联系和会见是有利于其改造和回归社会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九条: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被判处管制见亲属需要什么手续?

  关于被判处管制的人员会见亲属所需手续及相关法律条款,分析如下:

  一、所需手续

  被判处管制的人员在会见亲属时,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准备相应的材料。虽然具体的会见手续可能因地区和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询问会见规定:被判处管制的人员或其亲属应先向执行机关(如社区矫正机构)询问具体的会见规定和要求。

  准备证明材料:通常需要准备被判处管制人员的身份证明以及亲属的身份证明和关系证明,如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以证明与被判处管制人员的亲属关系。

  提交会见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准备好的申请材料提交给执行机关,并提出会见申请。

  等待审核与安排:执行机关会对会见申请进行审核,确认亲属的身份和与被判处管制人员的关系后,会安排具体的会见时间和地点。

  二、相关法律条款

  关于被判处管制的人员会见亲属的法律条款,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的社区矫正规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九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其中,“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即涉及到了被判处管制的人员会见亲属的问题。

  社区矫正相关规定:根据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被判处管制的人员在执行期间需要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社区矫正机构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会客规定,包括会见亲属的具体要求、手续和限制等。这些规定通常会在社区矫正宣告时告知被判处管制的人员及其亲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九条: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以上则是关于“管制限制”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2025年侵犯个人隐私怎么判?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本文详细介绍了2025年侵犯个人隐私的法律判罚标准和投诉途径,希望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和维权方式。...
    时间:2025.08.10
  • 取保候审期间手机会被监控吗?
    取保候审后的法律后果及坐牢几率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最终判决。而取保候审期间手机是否会被监控,则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司法机关的判断。在面临取保候审的情况时,犯罪嫌疑人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判工作。...
    时间:2025.08.09
  • 医生持弓箭射杀流浪猫违法吗?
    近日,江苏扬州一三甲医院医生在小区内持弓箭射杀流浪猫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视角解析射杀流浪猫与持有弩箭的合法性边界,结合现行法规与司法实践,探讨行为定性及法律后果。...
    时间:2025.08.08
  • 不知情帮信罪2025年处罚标准
    在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当下,帮信罪成为司法领域的高频词汇。其中,不知情情况下涉及帮信行为的处罚标准备受关注,这不仅关乎个人权益,也考验着法律的公正与严谨。下面,我们将依据2025年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深入剖析。...
    时间:2025.08.07
  • 黑网贷强行放款怎么处理?
    借了不正规网贷,在遭遇违法违规行为时完全可以报警。但报警只是维权的第一步,还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若不幸陷入此类困境,不要惊慌失措,及时采取行动,依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和个人权益。...
    时间:2025.08.07
  • 身份证号码代表哪些信息,被泄露有什么危险?
    身份证号码是公民身份的法定标识,承载着个人基本信息与法律权益。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身份证号码的泄露风险与法律保护需求日益凸显。下面小编从法律视角解析身份证号码的构成逻辑、泄露风险及变更规则,为公众提供法律认知框架,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时间:2025.08.07
  • 偷渡犯法吗,判多少年?
    偷渡行为不仅扰乱国家的出入境管理秩序,还可能对个人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风险,一旦被发现,必将受到法律制裁。无论是个人偷渡,还是组织、运送他人偷渡,都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大家务必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办理出入境手续。...
    时间:2025.08.06
  • 取保候审是什么意思2025详细分析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法律含义明确且严格。虽然取保候审本身不会对子女的法律地位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对子女可能产生的社会心理和法律层面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在面临取保候审的情况时,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成员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积极寻求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时间:2025.08.06
  • 成人失踪多久可以报警立案呢?
    成人失踪后,若怀疑涉及侵害,应立即报警;若无此类迹象,通常建议失踪24小时后报案,若失踪超过三个月,符合条件的将予以立案。一旦发现人员失踪,家属要保持冷静,及时报警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以便警方更高效地开展查找工作。...
    时间:2025.08.04
  • 男子与他人合谋侵犯前女友,故意不锁房门会怎么判?
    近期,一起强奸案引发社会热议:男子刘某与邓某合谋侵犯前女友张某,刘某在离开酒店房间时故意不锁房门,为邓某实施犯罪提供便利,并在张某求救时拒绝施救。法院最终以强奸罪判处二人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判决赔偿精神损害。下面小编将结合司法实践与法律条文,解析共谋性侵的刑事责任边界,并拆解“违背妇女意愿”的司法认定...
    时间:2025.08.04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