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离婚后再婚后产生的财产属共同吗?

发布时间:2024.12.06 14:56:3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框架下,离婚后再婚所形成的夫妻关系中所产生的财产,原则上应视为再婚双方的共同财产,除非存在合法有效的婚前协议或法律规定的情形明确排除某些财产的共有属性。

离婚后再婚后产生的财产属共同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获得的财产,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特别约定,一般视为夫妻共同所有。这表明,不论是首次结婚还是再婚,只要是在婚姻期内通过工作收入、继承或赠与等方式取得的财产,原则上都被认定为夫妻共有如果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某项资产是个人独有的,例如婚前所拥有的财产及其自然增值、因健康受损而得到的医疗赔偿金或其他形式的人身损害补偿、以及遗嘱或赠与文件中明确指定给一方单独所有的财物,则这些特定情况下的财产将不被视作共同财产的一部分。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离婚时公司股权怎样进行分割?

离婚时对公司股权的分割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婚姻法,还与公司法密切相关。处理这类问题的核心在于明确区分哪些属于个人财产,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并根据公司的类型(如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来进行。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任何财产没有特别约定为一方所有,则默认这些财产是夫妻双方共有的在离婚时,这部分财产需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分配。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七十二条:夫妻双方分割共同财产中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时,协商不成或者按市价分配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公司股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首先鼓励双方通过协商确定股权的分割方式,比如一方保留股权而给予另一方经济补偿,或者双方协议转让部分股权给非公司股东的配偶等。如果协商不成,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双方贡献度、子女抚养等因素,作出公平合理的裁决。同时,还需遵守《公司法》及相关章程规定,确保股权转让或分割不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婚前财产增值部分分割吗?

婚前财产及其增值部分的处理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根据民法典,个人在结婚前所拥有的财产原则上被视为个人财产在婚姻存续期间,如果这部分财产发生了价值增长,那么对于增值部分的所有权归属,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婚前财产的价值增加是由于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或是另一方通过资金投入、提供劳务等方式做出了贡献的话,那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增值部分通常会被认为是夫妻共同财产。相反地,如果没有证据表明对方对财产增值有所贡献,则该增值部分更倾向于被认定为原所有者的个人财产。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婚前财产本身属于个人财产,而其增值部分是否分割,关键在于判断增值是否属于“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或另一方是否有实质性的贡献。如果有证据表明增值部分与夫妻共同生活或对方贡献有关,则可能被视作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否则,一般认为是个人财产,不予分割。具体判断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并可能需要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来裁决。

离婚后再婚的夫妻在婚姻关系中所获得的财产,原则上属于双方共同所有,但也有例外情形。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议在再婚前就财产归属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可根据需要订立婚前协议,明确财产的分配方式,以避免未来的纠纷。在处理具体财产分割时,应详细咨询专业律师,确保操作符合法律规定,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关阅读更多>>
  • 男子转账备注自愿赠与分手起诉返还,能要回来吗?
    在恋爱关系中,经济往来频繁且形式多样,转账备注自愿赠与的现象屡见不鲜。当感情破裂、双方走向分手时,此类转账是否能够要求返还,往往成为争议焦点。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视角出发,解析自愿赠与转账的效力及返还可能性。...
    时间:2025.08.30
  • 婚姻中丈夫不给妻子钱怎么办
    在婚姻生活里,经济问题是维系家庭运转的关键要素。若丈夫不给妻子钱,这一情况不仅会影响妻子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动摇婚姻的根基。面对此类困境,妻子该如何妥善应对,保障自身权益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解读。...
    时间:2025.08.26
  • 钱存哪里不算夫妻共同财产
    在婚姻关系中,合理区分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是保护权益的关键。一方被起诉,法院执行措施仅限于共同财产范畴,个人财产受法律严格保护。通过书面协议、资金隔离及明确财产归属,可有效避免资金被误认定为共同财产。...
    时间:2025.08.25
  • 情侣间赠与财物不能追回吗?
    赠与行为是一种单务、无偿的民事法律行为,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转让给受赠人,受赠人则接受该赠与。赠与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一旦赠与合同成立并生效,赠与人就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赠与义务,不得随意撤销或变更。...
    时间:2025.08.21
  • 婚前一方父母出资的房产归谁?
    房产作为家庭核心资产,其权属划分常因出资时间、登记主体及婚姻状态产生争议。婚前父母出资购房涉及个人财产与赠与关系的界定,婚后一方出资购房则需考量共同财产原则与特殊约定。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共同财产”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8.14
  • 2025赠与房产再出售新规定是什么?
    房产赠与作为家庭财产转移的重要方式,其再出售规则及过户费用直接影响交易成本与风险。2025年,我国法律体系对赠与房产的流转环节进一步细化,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到契税、印花税的计费规则,均形成明确规范。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房产赠与”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8.14
  • 陪嫁的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婚姻中的财产归属与习俗规范常引发争议,陪嫁钱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陪嫁金额是否需高于彩礼,成为婚前协商的焦点。法律对陪嫁财产的认定以时间节点和赠与意图为核心,而陪嫁与彩礼的金额关系则属于习俗范畴,无强制约束。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8.08
  • 亡妻生前向男子转93万判全额返还,有何法律依据?
    丈夫在整理亡妻遗物时发现,其妻生前向已婚男子陈某转账93万余元。法院判决陈某全额返还该款项,并支付利息及财产保全费。此案不仅引发公众对婚姻忠诚与财产权益的讨论,更凸显法律对违背公序良俗行为的规制,以及配偶一方转移财产时如何有效取证的核心问题。...
    时间:2025.08.04
  • 房子卖了户籍没处迁怎么办?
    房屋出售后户籍无处迁移是常见难题,2025年各地政策提供了多样化解决方案。例如,合肥市允许符合条件的居民将户籍迁入社区公共户,需提供无房证明;上海市则支持投靠直系亲属或申请社区托管户籍。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迁移户籍”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7.27
  • 男子6结6离5任前妻都是债主,和债主结婚了还需要还钱吗?
    近年来婚姻与债务的交叉纠纷频发,从男子6次结婚6次离婚且5任前妻均为债主的极端案例,到普通民众对与债主结婚是否免除债务的困惑,折射出公众对婚姻关系中债务归属的认知模糊。婚姻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与债权债务关系分属不同法律体系,其核心在于厘清债务性质、形成时间及用途等关键要素。...
    时间:2025.07.25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