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不负刑事责任和免于刑事处罚的区别是什么?
2024年不负刑事责任和免于刑事处罚的区别是什么?
2024年不负刑事责任和免于刑事处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与性质
1、负刑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指的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精神病人等)或特定情况(如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人虽有犯罪行为,但因法律规定而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在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下,涉案人员无需承担任何形式的刑事责任,其行为在法律上不被视为犯罪。
2、于刑事处罚:
免于刑事处罚是指对已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因犯罪情节轻微等原因,人民法院判决免予刑罚处罚的一种处理方式。
免于刑事处罚的前提是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只是因其犯罪情节轻微等原因,法院决定不对其判处刑罚。
二、法律后果
1、负刑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人,其行为在法律上不被视为犯罪,因此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也不会留下犯罪记录。
但对于某些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人(如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可能会受到其他形式的处罚或教育措施,如责令家长或监护人管教、由政府收容教养等。
2、刑事处罚:
免于刑事处罚的行为人,虽然未受到实际的刑罚处罚,但其行为仍然构成犯罪,会留下犯罪记录。
根据案件情况,法院可能会对免于刑事处罚的被告人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非刑罚性处置措施,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三、适用条件
1、负刑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的适用条件主要基于行为人自身因素(如年龄、精神状态)或行为性质(如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具体条件包括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意外事件、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2、于刑事处罚:
免于刑事处罚的适用条件主要基于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危害程度。
具体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轻微、对社会的危害不大、自首并有重大立功表现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不负刑事责任的限制是什么?
不负刑事责任的限制主要基于法律对特定人群或特定情形的规定。以下是不负刑事责任的主要限制条件:
一、基于行为人年龄的限制
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
不满14周岁的人,无论实施了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通常被认为缺乏足够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外的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他们只对上述八种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减轻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考虑到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法律对其给予一定的宽宥。
二、基于行为人精神状态的限制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里的“精神病人”特指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三、基于行为性质的限制
意外事件: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对行为人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
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其他限制条件
法律还规定了一些其他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如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的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以上则是关于“不负刑事责任”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职务侵占罪中退赔与不退赔的区别清晰可见,退赔能带来量刑从宽、司法认可等积极效果,不退赔则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和后续限制。因此,行为人应积极退赔以争取有利处理,企业也应重视追赃挽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时间:2025.07.25
-
男子钟某因假扮外卖骑手摆拍“带娃送外卖”视频被公安机关查处,引发社会对虚假摆拍行为的广泛关注。各种摆拍,虚假短视频已形成从内容制作到流量变现的完整黑产链条。此类行为不仅消费公众善意、破坏网络生态,更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及《网络安全法》。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责任认定与治理路径两个维度,解析虚假...时间:2025.07.25
-
工人在32楼外墙修复瓷砖时,安全绳副绳被业主用铁铲砍断,现场安全员及时制止才避免坠亡。该事件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公众对“高空作业安全保障”与“刑事责任认定”的激烈讨论。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层面解析高空作业中破坏安全绳行为的责任认定,以及蓄意谋杀未遂的量刑逻辑,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时间:2025.07.25
-
村民陈先生大伯去世后,家人准备将其安葬于自家土地,却在必经之路上发现上百颗藏于木板下的钉子,墓穴中更被埋入一条死狗。经调查,该行为疑似因邻里风水纠纷引发。下面将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司法实践出发,系统解析行为的法律责任,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时间:2025.07.25
-
一名8旬独居老太深夜持菜刀砍砸邻居家门,导致邻居一家因恐惧暂住宾馆。事件背后,既有独居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困境,也涉及法律责任的认定边界。若行为人存在精神障碍,其刑事责任能力如何判定?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实务角度,结合《刑法》《精神卫生法》及司法实践,系统解析“独居老人持械伤人”与“精神病人犯罪”的法律...时间:2025.07.25
-
近日,一名女子在面试过程中因质疑面试官态度,遭暴力殴打致腰椎骨折。事件不仅暴露出职场中潜在的暴力风险,更引发公众对“故意伤害案件立案标准”及“人身损害赔偿路径”的深度讨论。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实务角度,结合《刑法》《民法典》及司法实践,系统解析故意伤害案件的立案条件、赔偿范围及维权策略,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时间:2025.07.25
-
一男子因非法生产、销售“偷拍神器”(如充电宝、插座内藏摄像头)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这一判决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器材的刑事风险。随着微型化、隐蔽化技术的发展,此类器材已从传统间谍工具演变为侵害公民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安全的“社会毒瘤”。下面小编将从司法实践与法律条文...时间:2025.07.24
-
博士龚某某利用德国留学、工作背景,通过伪造申报材料、虚构交易信息等方式,伙同他人走私威士忌酒并偷逃税款超1200万元。尽管其主动投案并缴纳部分罚金,仍因“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216万元。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实务角度,解析2025年偷税漏税的立案门槛与量刑逻辑。...时间:2025.07.24
-
在生活的复杂棋局中,偶尔会出现令人痛心疾首的意外插曲。近日,一则男子错付车费后轻生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大众在为年轻生命消逝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问,在此类事件里,司机会面临牢狱之灾吗?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寻其中的法律逻辑。...时间:2025.07.23
-
在法治社会中,裁判文书网的建立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法律文书查询途径。无论是出于学习、研究还是个人需要,了解裁判文书网的查询入口及查询个人判决书所需材料都显得尤为重要。...时间:2025.07.23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