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刑事诉讼中审判阶段包含哪些环节?
刑事诉讼中审判阶段包含哪些环节?
1. 开庭审理:审判阶段始于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并公开开庭审理案件。这是保障被告人辩护权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审判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
2. 法庭调查:在开庭审理后,法院会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进行调查,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主要环节包括询问被告人、被害人、鉴定人、证人以及出示、辨认和审查物证等。
3. 举证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出示证据,并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和反驳。这一环节确保了证据的有效性和证明力得到充分检验。
4. 法庭辩论:在法庭调查结束后,控辩双方根据调查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以期影响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
5. 最后陈述: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可以就指控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问题发表意见,为自己进行辩护。
6. 评议和判决:合议庭在庭审结束后,将对全案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评议,然后依法作出有罪判决或无罪判决,并确定刑罚或者其他处理方式。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至第200条明确规定了审判阶段的各项环节,包括开庭审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及评议和判决等程序要求。
如何确定一审刑事判决是否生效?
一审刑事判决的生效,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环节:判决的送达和上诉期限的届满。
1. 判决的送达: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决书应当在宣告后五日内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近亲属。只有当判决书有效送达后,才开始计算上诉期限。
2. 上诉期限届满:被告人在接到判决书后的十日内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如果被告人没有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或者在一审宣判时明确表示不上诉,且检察院也没有抗诉的情况下,该一审判决即视为生效。如果被告人提起上诉或检察院抗诉,那么一审判决就不发生法律效力,需要等待二审法院作出裁判后才能确定是否最终生效。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第二百四十四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一)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上诉案件;……”
第一百九十六条:“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
一审刑事判决在送达被告人后,若被告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或者检察院未提起抗诉,则该判决在上诉期满后即告生效。
二审刑事诉讼程序有何特点?
二审刑事诉讼程序,是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上诉性:二审程序是基于对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而启动的,即在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认为一审裁判确有错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启动的。这是二审程序最主要的启动方式,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两审终审”的原则。
2. 审查全面性:二审法院不仅要对上诉或者抗诉的部分进行审理,还要对全案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全面审查。即使当事人未就某一事实或法律问题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对该部分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裁判。
3. 以开庭审理为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案件。只有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开庭审理。
4. 不受原判限制性:二审法院不受一审判决的约束,可以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直接改判或发回重审。二审法院既可以维持原判,也可以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或者直接改判。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第二百三十五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理由的限制。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应当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阶段是一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保障各方诉讼权利,查明事实真相,正确适用法律的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公正审判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履行职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活动的公正与公平。
-
与未满十八岁未成年人发生自愿性关系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尤为严格的,任何利用未成年人弱势地位进行不正当性行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即使是成年人之间的自愿性关系,如果违反了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德,也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或道德上的谴责。...时间:2025.07.28
-
故意伤害他人判刑依伤害后果和情节定,轻伤处三年以下,重伤处三到十年,致人死亡等处十年以上至死刑。司法实践会综合多因素量刑,包括嫌疑人情节及案件相关情况。...时间:2025.07.14
-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然而,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法律体系通过《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构建起多层次保护网络。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时间:2025.07.09
-
游戏找回的立案金额需根据当地标准和具体情况来判断。在遭遇游戏账号被盗时,应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关于“游戏找回多少钱够立案?”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时间:2025.07.09
-
随着电动车的广泛普及,因违规飞线充电而引发的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其发生频率之高令人忧心。这些火灾往往在瞬间爆发,火势迅猛,严重威胁着公共安全,让整栋居民楼甚至周边区域都陷入危险境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也时刻遭受着巨大损失的威胁。此类行为不仅暴露出部分租户安全意识淡薄,更反映出法律规制与执行层面的现实挑战。...时间:2025.07.02
-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凸显,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死亡。当网暴致人死亡这一悲剧发生时,法律如何界定相关人员的罪责、他们需要承担何种责任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的刑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明确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维护网络空间的法治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时间:2025.06.25
-
职场欺凌是指在工作场所中,个人或群体持续地对他人实施负面行为,导致受害者身心健康受损或工作环境恶化的现象。关于“职场欺凌是否构成违法行为?”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时间:2025.06.24
-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冲突难以完全避免,而骂人作为一种激烈的语言表达,其法律性质及后果常引发争议。了解骂人行为是否违法、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以及在有证据时报警后的处理流程,对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文明至关重要。下面小编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结合法律条文,为读者提供清晰指引。...时间:2025.06.18
-
高考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乎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其安全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在高考安全保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责。下面小编将深入探讨公安机关确保高考安全的具体举措,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详细流程,增进公众对公安机关在高考保障和行政执法领域...时间:2025.06.12
-
国补商品骗补套补行为是指商家在参与国家补贴政策时,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虚开发票、虚构交易等手段,骗取或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关于“国补商品骗补套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时间:2025.06.1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