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2024年“疑罪从无”对保障公民权利有何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06 11:38:54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剥夺,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该原则对于保护我国公民的权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疑罪从无”对保障公民权利有何重要意义?

“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存在重大疑点且证据不足,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时,应当作出无罪判决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刑法中的“无罪推定”精神,即任何人在未经法定程序证明有罪之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它要求控方承担举证责任,并确保只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后才能认定一个人有罪,否则就不能对其定罪处罚。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这一规定实际上明确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从无”原则。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64条也进一步强调了“疑罪从无”的适用,指出:“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疑罪从有”与“疑罪从无”有何不同?

"疑罪从有"与"疑罪从无"是刑事司法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原则,它们直接影响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益以及案件的最终裁决。

1. "疑罪从有",又称"疑罪从轻",是指在审理刑事案件中,如果证据不足以充分证明被告人犯罪,但又不能完全排除其犯罪可能性时,法院可能会按照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对被告人作出较轻的判决。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法治理念下,我国并未采用“疑罪从有”的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违背了刑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2. "疑罪从无",则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处理原则,也被称为"无罪推定原则"。根据该原则,未经依法认定有罪之前,任何人应当被视为无罪。具体到实践中,即当控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确实、充分地证明被告人犯罪时,法院应当依法判定被告人无罪。这一原则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有效地防止了因证据不足而导致的错判、误判。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基础,它要求在审判过程中严格遵循证据裁判规则,对于存疑的案件,必须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定罪标准,否则应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

违反“疑罪从无”原则可能导致哪些法律后果?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被告人是否有罪存在重大疑问且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即认定其无罪。违反这一原则可能会导致以下法律后果:

1. 误判错案:违反该原则可能导致无辜者被错误定罪,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2. 违反程序正义:疑罪从无体现了程序法上的无罪推定原则,违背此原则即是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违反了正当法律程序,可能构成程序违法。

3. 法律责任追究: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如果明知证据不足却强行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相关规定,将可能受到纪律处分甚至法律责任追究。

4. 赔偿责任:因违反“疑罪从无”原则导致无辜者被错误定罪并服刑的,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受害人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列举了包括“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在内的几种情形,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关于法官、检察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以及法律责任的相关条款,对司法人员公正执法、遵守程序正义提出了明确要求。

“疑罪从无”原则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维护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公平审判权,防止无辜者因证据不足而遭受错误定罪,还促进了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办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从而切实保障了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并切实执行这一原则,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得到公正对待。

【温馨提示】需要专业律师的建议?法头条是您的最佳选择!我们拥有3万+高效专业的律师团队,随时在线为您解答疑惑,让您省时省心。

相关阅读更多>>
  • 死刑犯还需要辩护嘛?
    死刑案件因其涉及剥夺生命权的极端严重性,成为司法体系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围绕死刑犯辩护权与辩护律师执业资格的争议,本质上是对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深刻探讨。下面小编将系统解析死刑犯辩护的必要性及律师执业年龄限制的法律依据,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法律解读。...
    时间:2025.06.17
  • 2025哪些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受理司法鉴定投诉范围?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或者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关于“2025哪些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受理司法...
    时间:2025.06.07
  • 2025年没有直接证据能否认定犯罪意图?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意图并不一定需要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同样可以作为认定犯罪意图的依据,只要这些间接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并且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被告人的主观心态。...
    时间:2025.05.23
  • 被打后还手是正当防卫吗?
    生活中如果被打之后还手算正当防卫还是互殴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值得探讨的,在法律看来被打后还手算正当防卫还是互殴得看具体情况,需结合情境、行为性质及法律标准综合判断。比如对方停止攻击了还追着对方打,这可能被认定为互殴,若还手是为制止不法侵害且在合理限度内,则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时间:2025.05.21
  • 2025年保护管辖与普遍管辖有何区别?
    保护管辖与普遍管辖是国际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适用范围、目的及法律依据上存在明显区别。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区分,并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其定义和适用条件。...
    时间:2025.05.20
  • 刑事案件中亲属的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作为可能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其证言往往具有关键意义。然而,亲属的证言也可能受到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谨慎对待。关于“刑事案件中亲属的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时间:2025.05.20
  • 无罪辩护通常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无罪辩护是指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针对公诉机关或自诉人提出的指控,通过辩护律师或其他辩护人的帮助,从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反驳,主张被告人没有实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或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请求法庭判决被告人无罪的一种辩护方式。关于“无罪辩护通常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的相...
    时间:2025.05.16
  • 2025年如何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避免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而不承担刑事责任。判断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需综合考虑侵害的性质、紧迫性及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因素。...
    时间:2025.05.15
  • 2025年刑事辩护自首情节能否减轻刑罚?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自首情节通常被视为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之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认定为自首。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在量刑时法院可以依法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时间:2025.05.13
  • 2025坐飞机携带香烟是否违法?
    2025年坐飞机携带香烟是否违法,主要取决于携带香烟的数量以及是否遵守了航空公司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关于“2025坐飞机携带香烟是否违法?”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时间:2025.05.09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