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4年法院在审判阶段如何处理非法证据争议?
法院在审判阶段如何处理非法证据争议?
在审判阶段,当出现非法证据争议时,法院首先需查明证据收集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侦查机关是否依法定权限和程序收集证据,是否存在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获取证据的情形。如果证据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可能侵犯公民基本权利或影响公正审判的,该证据应当被认定为非法证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非法言词证据,法院应予以排除,不得作为定案依据;对于非法实物证据,如其违法性不影响真实性的认定且不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经过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后可以采纳。但无论如何,任何非法证据均不能作为对被告人加重处罚的依据。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五条:对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并结合其他在案证据进行审查核实。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际操作中的难点有哪些?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程序性规则,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其基本内容是,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但在实际操作中,该规则面临以下难点:
1. 非法证据的认定:实践中,对于何种取证行为构成“非法”,存在一定的判断难度。比如,过度疲劳审讯、诱供、骗供等隐性违法行为难以界定和证明,使得非法证据的具体范围不易明确。
2. 举证责任分配:当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主体和程序,但对提出非法证据主张的一方如何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尚不十分清晰,尤其在公权力机关与个人之间的举证能力不对等情况下,个人往往难以有效举证。
3. 非法证据的追溯与排除:即使确定了某项证据属于非法取得,如何在已经形成的证据链条和事实认定中将其有效剔除,也是实践中的难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复杂案件中,非法证据可能与其他合法证据相互交织,排除后可能影响整个案件事实的查明。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五至九十七条也对非法证据的审查与排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执行标准和程序要求。
非法证据排除原则与保障诉讼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
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它旨在维护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保障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该原则主要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依据。
非法证据排除原则与保障诉讼权利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当事人的人身权利:禁止通过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获取口供、证人证言等证据,直接保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和人身安全权。
2. 维护诉讼公平:非法证据排除能够确保案件的审理基于合法、公正、真实的证据,防止“以非法手段追求合法目的”,从而保障了当事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3. 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对侦查、检察、审判机关进行有效约束,促使他们在行使职权时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五条至九十七条也详细规定了非法证据的审查判断和排除程序,进一步强化了对诉讼权利的保障。
在审判阶段处理非法证据争议时,法院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证据收集和使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坚决排除非法证据,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温馨提示』想要解决棘手的法律问题?法头条是您的得力助手!在这里,您可以找到3万+注册律师,他们会日常科普法律干货,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时,您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快速咨询律师,获得专业的解决方案。
-
死刑案件因其涉及剥夺生命权的极端严重性,成为司法体系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围绕死刑犯辩护权与辩护律师执业资格的争议,本质上是对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深刻探讨。下面小编将系统解析死刑犯辩护的必要性及律师执业年龄限制的法律依据,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法律解读。...时间:2025.06.17
-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或者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关于“2025哪些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受理司法...时间:2025.06.07
-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意图并不一定需要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同样可以作为认定犯罪意图的依据,只要这些间接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并且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被告人的主观心态。...时间:2025.05.23
-
生活中如果被打之后还手算正当防卫还是互殴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值得探讨的,在法律看来被打后还手算正当防卫还是互殴得看具体情况,需结合情境、行为性质及法律标准综合判断。比如对方停止攻击了还追着对方打,这可能被认定为互殴,若还手是为制止不法侵害且在合理限度内,则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时间:2025.05.21
-
保护管辖与普遍管辖是国际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适用范围、目的及法律依据上存在明显区别。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区分,并引用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其定义和适用条件。...时间:2025.05.20
-
在刑事案件中,证人证言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作为可能的目击者或知情者,其证言往往具有关键意义。然而,亲属的证言也可能受到情感、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谨慎对待。关于“刑事案件中亲属的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时间:2025.05.20
-
无罪辩护是指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针对公诉机关或自诉人提出的指控,通过辩护律师或其他辩护人的帮助,从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反驳,主张被告人没有实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或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请求法庭判决被告人无罪的一种辩护方式。关于“无罪辩护通常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的相...时间:2025.05.16
-
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而不承担刑事责任。判断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需综合考虑侵害的性质、紧迫性及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度性等因素。...时间:2025.05.15
-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自首情节通常被视为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之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认定为自首。对于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在量刑时法院可以依法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间:2025.05.13
-
2025年坐飞机携带香烟是否违法,主要取决于携带香烟的数量以及是否遵守了航空公司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关于“2025坐飞机携带香烟是否违法?”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时间:2025.05.09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