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2025年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界限在哪里?
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界限在哪里?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当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正遭受非法侵害时,为阻止该侵害行为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侵害者造成了损害,这种行为被视为正当防卫,并且不承担刑事责任如果防卫措施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则会被视为防卫过当。
判断是否“明显超出必要限度”,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害的本质、方式及其强度等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对于较轻的暴力行为采取过度反击手段(例如使用致命性武器)通常容易被判定为防卫过当;相反地,在面对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严重情形下,法律给予了一定程度上更宽泛的理解空间。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严重伤害,所采取的一些较为激烈的防卫措施可能会得到更加宽容的法律评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侮辱诽谤罪与人身安全有何不同?
侮辱诽谤罪与侵犯人身安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违法行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侵害的对象和方式不同。侮辱诽谤罪是指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形式贬低他人或散布不实信息,从而损害个人名誉的行为,在刑法中被归类为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利的犯罪。而侵犯人身安全则侧重于防止个人身体免受非法侵害,包括但不限于身体上的伤害以及威胁等行为。简而言之,前者着重于对精神层面造成的伤害,后者则更加关注物理性的人身损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网络上发布他人隐私信息算不算侵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严格保护。这意味着,在没有得到当事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非法进行以下行为: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的个人信息;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如果未经许可就将他人的隐私信息在网络上公布,这不仅构成了对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利的侵犯,而且发布者还需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简而言之,尊重并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是每位网民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在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时,关键在于考量防卫行为是否超出了合理范围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正确理解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个人合法权益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审判尺度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当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建议您尽快寻求专业律师的咨询。法头条作为您身边的法律服务平台,您可以直接在线咨询我们,省时又省心!
-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免于刑事处罚是司法机关对特定犯罪行为人作出的特殊处理方式。避免对轻微犯罪者过度追责,又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下面小编将围绕免于刑事处罚的条件及免于刑事处罚是否有案底两大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框架。...时间:2025.09.03
-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名誉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核心内容,其保护面临新挑战。诽谤行为不仅损害个人社会评价,更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群体对立等社会问题。下面小编将从刑事责任追究路径与立案标准两个维度,系统解析诽谤行为的法律边界。...时间:2025.09.02
-
在司法实践中,缓刑作为刑罚执行的特殊方式,常引发公众对犯罪记录认定的误解。部分人认为缓刑考验期满后即可消除犯罪记录。下面小编结合最新司法解释与实务操作,系统梳理缓刑与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开具问题,为公众提供权威指引。...时间:2025.09.02
-
-
民事案件的追诉期限与时效规则是法律程序中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权利人能否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追诉期”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9.01
-
近日,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演唱会门票诈骗案,被告人梁某以代购刀郎演唱会门票为名,骗取六名受害人六万余元,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下面小编将从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双维度,解析黄牛行为的法律定性及消费者维权路径。...时间:2025.09.01
-
近日,台球女运动员与女裁判先后遭遇AI伪造淫秽视频传播,事件直指法律对技术犯罪的规制空白。下面小编将从多方面入手,解析AI造黄谣的定罪逻辑与处罚标准。...时间:2025.09.01
-
膨润土因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被称为土黄金。马某某盗挖8400吨膨润土案引发社会关注,其案件的罪名认定与量刑标准成为法律实务中的典型范例。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视角解析盗挖膨润土的罪名认定逻辑及最新量刑标准,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认知框架。...时间:2025.09.01
-
恋爱关系中的财产纠纷常因行为性质模糊引发争议,法律对“恋爱诈骗”的认定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核心,而非单纯以关系存续为前提。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诈骗罪”的相关问题。...时间:2025.08.29
-
近日,24岁男子姚某某被传销组织体罚致死案引发热议。该传销组织无实际产品,分五级架构,以谈恋爱交友、介绍工作、来云南旅游等作为借口,诱骗被害人到窝点实施非法拘禁,7年间实施90起犯罪。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细节解读。...时间:2025.08.29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