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2024年虐待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12 10:21:02
虐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四个方面。相关法律条款主要规定了虐待罪的处罚标准以及特定人群虐待行为的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情来判断是否符合虐待罪的构成要件,并依法进行定罪量刑。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虐待罪”的相关问题。

2024年虐待罪构成要件是什么?

  2024年虐待罪的构成要件及相关详细法律条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是对虐待罪构成要件及其相关法律条款的归纳:

  一、虐待罪的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

  虐待罪侵犯的客体是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及人身权利。

  2. 客观要件

  虐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虐待行为可以是肉体上的摧残,如打骂、冻饿、禁闭、捆绑、强迫超体力劳动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折磨,如凌辱人格、限制自由等。

  3. 主体要件

  虐待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的成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扶养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规定,虐待罪的主体范围已扩展至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

  4. 主观要件

  虐待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成员造成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而故意为之。这种故意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二、虐待罪的认定与处罚

  虐待行为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所谓“情节恶劣”,通常指的是虐待动机卑鄙、手段残酷、持续时间较长、屡教不改,或者被害人是年幼、年老、病残者等情形。

  虐待罪一般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即告诉的才处理。但如果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则司法机关会主动介入。

  对于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则属于公诉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虐待罪的处罚有哪些?

  虐待罪的处罚及相关详细法律条款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及第二百六十条之一的规定。以下是对虐待罪处罚及相关法律条款的归纳:

  一、虐待罪的处罚

  1. 虐待家庭成员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若虐待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对特定人群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虐待罪的认定与处罚原则

  虐待行为必须是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情节恶劣通常指的是虐待动机卑鄙、手段残酷、持续时间较长、屡教不改,或者被害人是年幼、年老、病残者等情形。

  虐待罪一般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即告诉的才处理。但如果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则司法机关会主动介入。

  对于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则属于公诉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以上则是关于“虐待罪”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判3年缓刑2年是什么意思?
    在众多的案件中,我们都能听到一个词叫“缓刑”,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但这不意味着不受罚,只是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
    时间:2025.07.01
  • 公职人员微信办公有什么规定?
    2025年6月,多地密集通报公职人员因微信办公违规被处理的典型案例,涉及紧急文件转发、工作秘密泄露、涉密信息识别等场景。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机关单位在数字化办公转型中存在保密管理漏洞,部分公职人员对微信办公的合规边界认知模糊。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公职人员微信办公”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7.01
  • 女子在微信群里骂人怎么处理,可以拘留吗?
    在网络社交日益普及的当下,微信群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个别不文明现象也随之滋生,女子在微信群里骂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该行为破坏群内和谐氛围,还可能引发法律问题。那么,从法律视角出发,女子在微信群里骂人究竟该如何处理,是否会面临拘留?在群里骂别人又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下面小编将为您详细剖析。...
    时间:2025.07.01
  • 区委书记自费下馆子是否违反中央八项规定?
    2025年6月29日,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在当地餐馆自费宴请两桌客人,消费1100元,并公开表示“我来买单,不准抢单”。此举引发舆论对“领导干部下馆子是否合规”的广泛讨论。在中央严查违规吃喝的背景下,高洪波的行为既被视为提振消费的示范,也引发对“正常消费”与“违规吃喝”界限的法律探讨。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
    时间:2025.07.01
  • 骂人立案必须满足哪三个条件2025最新司法解释
    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的当下,言语冲突引发的法律问题逐渐增多。骂人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以及能否作为起诉证据,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下面小编将依据最新司法解释,深入剖析骂人立案需满足的三个条件,并探讨骂人录音能否用于起诉,帮助读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清晰了解法律边界与维权途径。...
    时间:2025.07.01
  • 实践中应如何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
    假冒注册商标罪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与商标权人利益。实践中,该罪的认定需综合考量行为特征、主观故意及危害后果,而量刑标准则依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划分。本文将系统梳理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要点与量刑规则,为公众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
    时间:2025.06.29
  • 公职人员被查涉及哪些法律责任?
    国家安全机关领导干部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凸显国家对公职人员权力监督与廉洁从政的坚定立场。高以忱曾任国安部副部长,其接受审查调查事件不仅涉及个人职务行为合规性,更关乎国家安全领域权力运行的法治化进程。此类案件中,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泄露国家秘密等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法头条小编...
    时间:2025.06.28
  • 高管合谋提成如何定罪?
    商业合作中的利益输送与职务侵占行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环境。两公司高管合谋收取5.6亿提成事件,暴露出企业内控失效与高管权力滥用问题。此类案件往往涉及虚构交易、截留收益等手段,不仅损害股东及合作伙伴利益,更可能触犯刑法中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条款。过往司法实践中,多家企业因高管合谋侵占资产...
    时间:2025.06.28
  • 博物馆沦为仓库是否违法?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公共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展陈功能与资源利用效率关乎社会公共利益。江西某博物馆被指沦为展品仓库事件,暴露出文化资源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如展陈规划不合理、公共文化服务缺位等。此类现象不仅削弱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更可能违反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过往案例中,部分博物馆因展陈不足或...
    时间:2025.06.28
  • 2025年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最新调整
    此次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的调整旨在更全面地保护社会治安,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这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明确具体的执行条件,也可以为执法部门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关于“2025年未成年人行拘执行条件最新调整?”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
    时间:2025.06.27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