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2024年过失致死和故意伤害致死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8.23 15:08:42
过失致死和故意伤害致死在主观故意、侵害客体、量刑程度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和法律规定来准确区分和定罪量刑。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过失致死”的相关问题。

2024年过失致死和故意伤害致死区别是什么?

  2024年过失致死和故意伤害致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故意不同

  过失致死: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他们可能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过失致死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故意伤害致死:行为人则具有伤害的故意,他们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直接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但由于伤害行为过重导致了死亡结果,因此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侵害的客体不同

  过失致死:主要侵害的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即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

  故意伤害致死:则是以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为前提,由于伤害行为过重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其侵害的客体首先是他人的健康,然后由于伤害行为导致死亡,也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利。

  三、量刑程度不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过失致死: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致死:则根据伤害行为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结果,量刑明显重于过失致死。一般来说,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行为表现不同

  过失致死:行为人的行为通常不具有直接的伤害性,而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导致他人死亡。例如,违反操作规程、交通法规等行为可能引发过失致死。

  故意伤害致死:行为人的行为则具有明确的伤害性,如暴力伤害、使人染病等。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受害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进而可能引发死亡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有哪些情况被认定为过失致死罪?

  过失致死罪,也被称为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犯罪行为。以下是被认定为过失致死罪的一些主要情况:

  一、主观方面的过失

  过失致死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这种过失包括两种类型:

  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例如,某人在驾车时因分心看手机而未注意到前方行人,导致行人被撞身亡,就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例如,某人在高空作业时未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虽然意识到存在风险,但认为自己能够小心操作避免事故,结果不慎坠落身亡,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二、客观方面的行为及结果

  过失致死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由于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构成本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有过失,但并未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则不构成过失致死罪。

  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这里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例如,某人在家中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虽然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结果因意外引发火灾导致他人死亡,就属于实施了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如果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已经被其他因素中断,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死罪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以上则是关于“过失致死”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相关阅读更多>>
  • 跨省抓捕需要什么条件?
    跨省抓捕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执法行动,必须满足明确的条件并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其中,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确保抓捕行动的合法性和协同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进行跨省抓捕时,公安机关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程序要求,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时间:2025.04.16
  • 电话传唤可以不去吗?
    在法治社会中,公安机关通过电话传唤犯罪嫌疑人或涉案人员是一种常见的调查手段。然而,对于接到电话传唤的人而言,他们往往会有诸多疑问,比如:电话传唤可以不去吗?如果去了并如实供述,是否构成自首?...
    时间:2025.04.16
  • 打麻将玩钱算不算赌博犯法?
    在中国,麻将作为一种传统的休闲娱乐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麻将与金钱挂钩时,其性质便可能发生变化,甚至触及法律红线。那么,打麻将玩钱究竟算不算赌博犯法?聚众赌博的认定标准又是什么?下面小编将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时间:2025.04.15
  •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2025
    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判罚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如故意杀人等,这些案件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判罚的广泛讨论。...
    时间:2025.04.15
  • 三女一男可以住同一间酒店房间吗?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酒店住宿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住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三女一男是否可以同住一间酒店房间,以及遇到“仙人跳”情况时报警是否有用。...
    时间:2025.04.14
  • 网红摆拍哗众取宠怎么处罚?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红文化逐渐兴起。一些网红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不惜采取摆拍、哗众取宠的手段。随着拍照设备的普及,未经他人允许拍照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下面小编将探讨网红摆拍哗众取宠的法律处罚以及未经他人允许拍照是否侵犯肖像权的问题。...
    时间:2025.04.11
  • 侵犯隐私犯法吗判几年?
    侵犯他人隐私是一种违法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对于安装了可视门铃能看到邻居家门口的情况,是否违法取决于安装目的、摄录范围以及是否对邻居的隐私权造成了实际侵害。为了避免纠纷和法律风险,建议业主在安装和使用可视门铃等监控设备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选择合理的安装位置和使用方式,并尊重...
    时间:2025.04.11
  • 无人机偷拍的人要判刑吗?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与道德问题。其中,无人机偷拍他人隐私以及拍摄他人家是否违法,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鼓励公众在享受无人机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时间:2025.04.09
  • 被网络造谣了报网警有用吗?
    被网络造谣后报网警是非常有用的,警方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秩序。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网警报警”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5.04.08
  • 涉黑涉恶怎么举报?
    在当前社会,涉黑涉恶现象严重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对于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公民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举报。关于黑社会犯罪集团首犯是否可以缓刑的问题,也一直是法律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下面小编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探讨。...
    时间:2025.04.08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