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
- A~G
- H~L
- M~T
- U~Z
五台山对涉事僧人起单离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五台山对涉事僧人“起单离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五台山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及佛教教规对释某道作出“起单离寺”处分,核心依据如下:
1.违反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内部人员行为。释某道作为守殿僧人,未履行文明接待信众的职责,反而以粗暴方式处理供养争议,违反了寺院“统一接收供养”的管理规定,破坏了宗教活动场所的秩序。
2.符合教规惩戒程序:佛教教规明确,僧人若存在“不守戒律、损害寺院声誉”等行为,可由寺院管理组织(如演教寺负责人释某泯)提出处分建议,经佛教协会审核后执行。本案中,五台山佛教协会依据教规对释某道作出“起单离寺”决定,并报统战宗教局备案,程序合法。
3.行政法规的补充适用:根据《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若存在“违反教规教义、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等行为,宗教事务部门可建议宗教团体撤销其教职人员资格。释某道的行为已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符合该条款的适用情形。
法律依据:
《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管理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宗教事务管理的规定和本宗教的教规,安排、处理宗教活动和日常事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宗教事务部门可以建议宗教团体撤销其宗教教职人员资格……(三)违反教规教义,情节严重的……”
冒充僧人发布不实信息的刘某某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刘某某冒充僧人发布虚假言论,需承担行政与民事双重责任,具体如下:
1.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刘某某虚构“释某道徒弟”身份,发布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引发网络关注,已构成“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可由公安机关予以行政处罚。
2.民事责任: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刘某某的虚假言论导致五台山及涉事僧人社会评价降低,需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若五台山或僧人能证明其因谣言遭受经济损失(如游客减少、商誉受损),可要求刘某某赔偿。
3.刑事责任风险:若刘某某的虚假信息点击量、转发量达到《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严重情节”(如点击量超五万次或转发量超五百次),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以上则是关于“宗教事务处理”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
70岁以上老人犯罪后,虽然可能被判刑,但在量刑上会给予一定的宽宥。子女一般无需为老人的犯罪行为承担民事责任,除非存在继承遗产等特殊情形。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对老年人犯罪的特殊考量,以及对“罪责自负”原则的坚持。...时间:2025.08.17
-
5岁女童在车内调节座椅时,意外挤压致后排2岁弟弟窒息身亡。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家长以车辆设计缺陷为由起诉车企索赔200万元,最终法院驳回诉求。下面小编详细分析家长责任及索赔依据,厘清监护义务与产品责任的边界。...时间:2025.08.15
-
在现代社会,高铁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但对于老赖,也就是失信被执行人而言,乘坐高铁并非一项理所当然的“特权”,而是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老赖们若想恢复正常出行权利,唯有积极履行法律义务。...时间:2025.08.14
-
110报警电话作为紧急求助的生命线,其畅通性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但近年来恶意拨打110事件频发,部分行为人因多次占用公共资源、干扰公安机关正常工作秩序,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加细致的内容解读。...时间:2025.08.14
-
入室盗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权益。2025年对入室盗窃的判刑标准,依据盗窃数额及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大家应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若对相关法律规定有疑问,可咨询当地司法机关或专业法律人士。...时间:2025.08.13
-
亲密关系中一方自杀而另一方未履行救助义务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辽宁女子因情感纠纷跳河,男友未报警、未施救且事后销毁证据,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30%民事赔偿责任。当行为人负有法定或先行行为引发的救助义务时,其消极不作为可能构成侵权甚至犯罪。...时间:2025.08.13
-
在网络时代,开设赌场的形式愈发多样,其中网络开设赌场因其隐蔽性、传播广等特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与经济稳定。2025年,关于网络开设赌场在法律层面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解读。...时间:2025.08.12
-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本文详细介绍了2025年侵犯个人隐私的法律判罚标准和投诉途径,希望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和维权方式。...时间:2025.08.10
-
取保候审后的法律后果及坐牢几率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最终判决。而取保候审期间手机是否会被监控,则取决于案件的性质和司法机关的判断。在面临取保候审的情况时,犯罪嫌疑人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判工作。...时间:2025.08.09
-
近日,江苏扬州一三甲医院医生在小区内持弓箭射杀流浪猫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视角解析射杀流浪猫与持有弩箭的合法性边界,结合现行法规与司法实践,探讨行为定性及法律后果。...时间:2025.08.08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