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服务热线:400-668-6166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进入手机站

马力宏律师

为套话男子多次给同事杯中下料,该行为如何定罪?

发布时间:2025.07.02 11:33:38
李某为套取同事工作计划,三次在聚餐时向对方饮品中投放含氯硝西泮、赛拉嗪的“真话水”,导致被害人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经检测,涉案物质属国家管制二类精神药品,兼具药品与毒品属性。此案暴露出新型毒品犯罪手段的隐蔽性,也引发公众对欺骗他人吸毒行为法律定性的讨论。下面小编将从刑法条文、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此类行为的刑事责任边界。

为套话男子多次给同事杯中下料,该行为如何定罪?

  欺骗他人吸毒罪。欺骗他人吸毒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也涵盖公民身心健康权。本案中,行为人通过投放国家管制精神药品,使被害人被动摄入毒品,直接破坏禁毒法规确立的毒品管制秩序。同时,氯硝西泮等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导致被害人出现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符合该罪对客体要件的要求。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他人吸食毒品。本案中,行为人利用同事关系,以聚餐为掩护,将“真话水”混入菊花茶、啤酒等饮品中,使被害人误以为饮用的是普通饮料。这种利用熟人信任实施的欺骗行为,符合该罪对客观行为要件的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使他人不知是毒品而吸食的行为,即可构成欺骗手段的成立。

  该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有意欺骗他人吸食。本案中,行为人明知“真话水”含有国家管制精神药品成分,仍出于套取商业秘密的目的,多次实施投放行为。其主观故意不仅体现在对毒品性质的认知上,更体现在通过控制被害人意识状态获取非法利益的直接目的上。这种主观恶性与客观行为的结合,构成完整的犯罪故意。

  涉案物质是否属于毒品是定罪的关键。氯硝西泮作为国家管制二类精神药品,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属于毒品的范畴。司法实践中,对精神药品的认定需结合其成分、用途及管理类别综合判断。本案中,行为人所使用的“真话水”经检测含有氯硝西泮,且该物质未用于医疗目的,而是作为非法工具使用,完全符合毒品的法律定义。

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立案标准是怎么样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第九条,欺骗他人吸毒罪属于行为犯,只要实施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原则上即构成犯罪应立案追诉。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对毒品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不要求以实际危害结果为要件。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掌握欺骗行为的基本证据后,即可启动立案程序。

  虽然该罪为行为犯,但《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同时规定了“情节严重”的加重处罚情形。司法实践中,多次实施欺骗行为、针对特殊群体以及造成严重后果通常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与贩卖毒品罪不同,欺骗他人吸毒罪的立案不要求达到特定数量标准。无论投放的毒品剂量大小,只要使被害人实际吸食,即构成犯罪既遂。但毒品数量可能影响量刑幅度,如投放大量毒品导致被害人中毒的,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司法实践中,对毒品数量的认定需依据专业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相关阅读更多>>
  • 2024年欺骗他人吸毒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量刑标准清晰地界定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刑罚幅度,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同时,这些规定也体现了法律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尤其是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毒品犯罪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强迫他人吸毒罪”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4.06.13
遇到法律问题,上法头条在线咨询律师!快速提问,分分钟帮你解答法律咨询!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厦门大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闽ICP备2021008539号

全国律师咨询热线电话:400-668-6166 网站地图

法头条
手机站